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秦国,之战,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肯定是赵括觉得那样打没有面子,才不撤退。但战场是以胜利为目的,要什么面子呢!
总之,赵括在指挥赵军作战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兵法的运用。他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没有一样用到了实际作战中。说他是“纸上谈兵”,其实并没有冤枉他。
(参考资料:《史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这场关乎赵国生死存亡的战役,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一个名字——赵括!
关于赵括的一些历史资料不管在《史记》或是《资治通鉴》中都记载很少,只有其在长平一战前后的叙述。
尽管如此,也能在这中间归纳出几点赵括失败的因素,也算是对赵括在这场战争的评价吧!
1.从小养成的优越感,让赵括变得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之言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所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所难”。这是《史记》描写赵括的一段话。意思是从小学习兵法的赵括以为天下没有人比得过他,在与父亲赵奢讨论军事理论时,连赵奢都难不住他。这里看出赵括在军事理论上的成就可能是出类拔萃的,况且他又是名将之后,由此不难想象赵括的名声在国内一定很火。赵奢用兵还要听取许历的建议,但在《东周列国志》中赵括就曾拒绝了冯亭的三次建议,第一是他更改军中法令制度,将军垒连城大营时(军垒不易一下击破,还能相互救援);第二是他在初战告捷,下令追击时;第三是当发现后路被阻,不迅速回兵,反而固守待援时。
2.赵括的情报获取严重滞后,而且他作为统兵将领胜任与否的相关信息严重泄密
赵括一直以为自己的对手是王龁,当秦军更换主帅后还不自知,导致了战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那便是贪功冒进。还有就是连作为原魏国人的范睢都知道赵括是徒有虚名,这件事范睢能够知道说明秦国的军事情报工作做的相当到位。那么赵国的高层们更是应该知道赵括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可偏偏赵孝成王就是信任赵括,把国家利益当成了赌注。
3.赵括顾前不顾后,对于战场地理形势就没有好好研究过
赵括一改廉颇坚壁防守的策略而主动出击有可能出自赵国官方的授权,因为按赵国的实际情况也不太允许他们与秦国打一场消耗战。赵括刚开始一味的猛追猛打使得几十万的军队战线拖的太长,给了秦军分段阻击截塞后路的机会。反观白起在面对优于自己兵力太多的赵国军队时,还能实现包围战法,并不是靠着秦王在河内地区给他临时征召的杂牌军队,而是靠着有利的地理环境,依仗山川河流险阻让赵括轻易的进入了自己的伏击圈。
这三点就是赵括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三点也应该是一名统兵大将必须做到的最基本的军事素养。可夸夸其谈的赵括在临阵对敌时把这些全部抛在脑后,所以赵括人生中的第一次(疑似)实战不仅是旷世之战,而且还经常被后人引用他的这一失败战例为“纸上谈兵”来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三国演义中的马谡犯的就是和赵括一样的错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赵括只是背锅侠,赵王才是罪魁祸首,“纸上谈兵”根本就不应该用在赵括身上。
"一将功成万骨枯",长平之战百万人混战,成就了"杀神"白起,一举歼灭四十多万大军的傲人战绩,使他成为了军事史上的一个“神话”!而他的对手赵括,这个战死于长平的赵军主将,却身败名裂,成为了赵国的罪人。
"纸上谈兵",让他成为了一个“笑话”!这对赵括并不公平!
赵括在年龄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军事、兵法非常地感兴趣了,因为他的老子是赵奢,赵国名将,王公贵族所以在那样子的家族出身氛围之下,自己如果跟其他小伙伴那样整天玩泥巴的话,那肯定会被自己的老子打到哭死。
因此,赵括从小就开始熟读兵法,对军事理论相当地熟,熟悉的程度甚至连他的老子在跟他讨论之后,都会自叹不如。这样的少年天才,你凭什么去嘲笑人家,看看今天那些得诺贝尔奖,是不是大都是理论学家?看看那些流芳百世得军事家,哪个不是有着传世得理论巨著。如若不是长平之战,赵括一定会是赵国之中流砥柱!
比较让人遗憾的是,赵括他没有时间去实践,他很悲催,在战场上的经验,只有长平之战可以拿来说,而且是唯一的一次。所以有人讥讽说,一出场就吃了败仗,这种例子很难找吧。
至于所谓的纸上谈兵,表面上,这种说法是成立的,因为赵括在指挥长平一战之前,是真的没有什么战场经验,所以赵括本人并不会有反驳之意,只会感觉很尴尬,但各位要知道,他输的是白起。
当然,长平一战,四十五万赵国青壮被屠,全军覆没。赵国的实力被大大削弱,秦国自此睥睨东方,再无敌手。赵括作为主将,这个指挥失当的责任他是推不掉的。
可是,如果就此来指责赵括是军事庸才的话,那这种说法就有些不厚道了。因为赵括的战败,并不是仅仅是因为军事上的不足。更不应该是赵括一人的责任。
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上党乃是韩国之地,被割让于秦国。而赵王因贪图上党城池地利,将上党据为己有,进而引发两国大战,所以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
而在战争过程中,由于赵军野战不敌秦军,廉颇采取守势,使得上党之争长期处于对峙状态,长久下来,这场战争已经变成了一个国力之间的消耗战。而国力不及秦国的赵国,最先扛不住了,内外交困,长此下去,赵国必输无疑啊。
于是乎赵王选择了临阵换将,换下坚守的廉颇,换上了自己更为信任的自家人赵括,主动出击。当时的廉颇一味地消极退让,自然就会被赵王给撤换掉,然后让赵括顶上他的位置,赵括深知自己主子的意思,廉颇那么地消极,你上场之后一定要给我硬起来,于是,赵括那个时候才会心急地选择快攻。
所以,主动出击也许不是最好的战略,却是当时最合适的战略,赵括没有错。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么结果无非就是赵王强令出击,或者再换将。所以主动出击不是赵括的错。赵王用赵括换廉颇,意味着战略方针的改变。赵括有什么办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