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秦国,之战,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此时还没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目前可查阅的是《红楼梦》第一次使用纸上谈兵这个词语),出现的是“胶柱鼓瑟”这个成语。
2、赵括没有军事情报
按照《史记》与《资治通鉴》的记载,赵王中了范雎“反间计”后用“博士后军事学家”赵括换上实战多年的廉颇,秦王很快就知道了消息,立即换上秦国头号军事“牛人”白起做主将,原来的战地指挥官王龁为副将,还命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秦昭王的这种安排一则让经历了长平之战前两个阶段作战甚至上党作战的王龁作为白起的副手,帮助白起短期内有效控制军队;二则对赵国封锁消息,让赵括不因为“战神”白起到来,而受到惊吓不敢主动出击。
反观赵国这边,既没有让廉颇留下来作为赵括的副手或者顾问协助赵括短期内了解赵军情况,也没有即使探听秦军动向。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秦军对赵军的动向了解很清楚,军事情报极为准确。而赵括对秦军的部署完全不清楚,甚至秦军主将变成白起都不清楚,这让赵括如何能够做出有效判断?当然,廉颇没有留下来协助赵括,也许是因为廉颇在军中地位太高,廉颇如果留在军中则赵括能否接管军事指挥权都是问题。赵王没有先把赵括派到廉颇军中“熟悉情况”,直接临阵“空降”一位没有军事经验的主将,甚至熟悉军情的廉颇也走了,赵括军事情报收集能力又不如秦国,赵括又不是神仙,这已经预定了赵国“换人”的失败。
3、赵括放弃壁垒攻坚失败
赵括接管赵军后,“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白起的战术其实很简单,也很管用,那就是用骄兵之计引诱赵军脱离廉颇修筑的“深沟高垒”,从而在野战中包围赵军。赵括大军在追击白起饵兵的过程中脱离了大营保护,也就置身于野外,前有秦军大营坚守,后有秦军迂回部队包抄切断赵军追击部队与大营之间的联系。赵军也就被一分为二,前面是赵括率领的追击部队,后面是赵军大营守备部队。白起此时只需要包围赵括军团就行,防止赵军突围并截断粮道,赵括大军也就“乏食”而失去战斗力。
此时赵括唯一有效的对策,只能是趁着秦军刚刚截断赵军主力与大营守备队之间的联系,指挥赵军主力集中全力“向后进攻”,恢复主力部队与大营之间的联系。无论是秦军大营还是赵军大营都是守备森严,赵括攻不下白起大营就应该及时“往回打”,否则赵军主力追击秦军所携带的“野战口粮”坚持不了多久。
4、赵括不急于突围也就彻底失去突围机会
淮海战役时粟裕就说杜聿明30万大军就是被包围了都很难吃掉,他们可以“打着走”。赵括大军也是如此,手上还有40万大军,完全可以“打着走”。问题是赵括大军被包围,竟然没有及时突围,而是白白浪费40多天的突围“黄金时间”。“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既然“熟读兵书”,难道不知道绝食46日意味着什么?秦军围而不攻,明显是让赵军饿得奄奄一息时再行出击,这才能用最小的代价消灭赵军。
一些“糊涂虫”认为赵括指挥赵军能坚持46天没有被秦军攻灭没有出现崩溃很厉害,焉不知这46日白起是“以饱待饥”耗尽赵军的战斗力?司马懿围困公孙渊于襄平,粟裕围困杜聿明于陈官庄,徐向前围困阎锡山于太原,甚至苏联红军围困保卢斯于斯大林格勒,不都是长期围困直到对方弹尽粮绝才发起总攻?不是赵括很厉害,第一次领军就可以坚持46日不败,而是白起用46天时间让赵军在长围中失去反抗能力。“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赵括终于想起来突围,而不是坐等救援,但为时已晚,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杀,赵军失去主帅而投降。古今中外只要是“坐等救援”的基本都因为“死守”而“守死”,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是这样,黄伯韬在碾庄是这样,黄维在双堆集也是这样。抗美援朝时几乎每一支美军只要被包围都会积极突围,甚至“从不撤退”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也发明了“向后进攻”的词语,因为“自救者才能被拯救”。
5、赵国精锐损失殆尽
长平之战赵军战败,“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这也说明赵国处于崩溃边缘。赵国这时才想起“上兵伐谋”,离间范雎与白起的关系。纵横家苏代游说范雎时说“赵亡则秦王王矣”,这也说明长平之战后秦国一鼓作气有灭亡赵国的能力,而且秦国足以称王天下。范雎建议秦国罢兵,理由是“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军的损失最多是一些非战斗损失,白起的包围战是“弓箭手”阻止突围,秦军很难说损失严重。至于说秦军损失过半,这是长平之战结束两年后的公元前258年王陵进攻邯郸失败后,白起拒绝挂帅出征时说的话,原文是“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白起主要是说长平之战后秦军损失严重,此时错过了一鼓作气拿下邯郸的机会,赵国缓过气来,魏楚等国援军与赵军内外夹击,秦军远程作战必然失败。“士卒死者过半”仅见于白起的话,没有看到其他证据,应该是白起为了说服秦昭王的夸大之词,要知道长平之战后白起分三路进攻赵国,甚至迫使魏韩等国派说客“离间”范雎和白起。
赵国精锐损失殆尽,则见于多次记载。公元前251年“燕王喜使栗腹约欢于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栗腹回来就对燕王说“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此外,长平之战秦军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与廉颇的“攻坚战”可能损失较大但也不会伤及元气,后来包围赵军阻止其突围很难说损失严重,白起之语应该是一种夸大。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进攻,甚至赵国首都邯郸直到长平之战后第三年即公元前257年才解围,竟然有人说秦军惨胜,只能说这些人不读书不思考真敢大言。
长平之战结束9年后(邯郸保卫战结束6年后)秦昭王病逝,秦国进入多事之秋,国君连续病故直到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继位,赵国又延续了多年生命。长平之战为赵括“翻案”太难,一则资料太少只能高度依赖司马迁、司马光的记录,二则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一直压着赵国进攻,赵国是在魏楚联军支持下才耗时3年击败秦军。
长平之战没有奇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