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秦国,之战,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历史没有如果。也许他第一次上战场没有碰上白起,他会逐渐地成长为一代名将,但是这只是假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赵括和长平之战,历史上总是争论不休。
客观来讲,长平之战,最后是败在赵括手里的,所以他要负上主要的责任。
但是我们也需要明白,真正的赵括,绝对不是历史上描述的那个“纸上谈兵”的类似丑角一般的人物。
在遇到白起之前,赵括其实一直都做的很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需要知道,长平防线依托其天然的优势地形,再加上赵国人的苦心经营,其防线的坚韧程度,不是说秦国军队崩几颗牙齿就能啃得下来的。事实上就是因为廉颇前期的主动出击,放弃了优势地形而出空仓岭,使得王龁率领的秦军才有机会在野战中战胜赵军,并且趁势连续拿下长平的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防线,夺下长平门一线,才搞的赵军在后来如此狼狈。
一开始拥军20万的廉颇,人马被王龁打掉了一半以上,而赵军身处的两道防线之后,就是赵国都城邯郸的门户——武安,赵括来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赵括带来了邯郸的预备役,紧急进入长平救火。他首先整合部队,把士气低落的部队向后撤防调整,替换上一批自己心腹和热血的青壮派将领。之后针对秦将王龁的态势,灵活部署部队,王龁硬是没有再往前推进一步。之后更是抓住机会主动出击,生生地把王龁的部队给打残了。这里有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王龁在长平做的很好,秦王怎么会急忙把白起调过来?
而之后白起秘密出现在长平,赵括也察觉了秦军的异样。可惜,赵括毕竟还没有成长到白起这个军神的级别。白起在勘探完地形后,用王龁的残军去诈败,引诱赵括率赵军主力往长平门推进。在赵括主力进入长平门之前的幽谷后,用三万精锐秦军筑墙堵住幽谷进口,并且派机动骑兵部队在幽谷外反复冲击赵军后方的援军,从而生生把赵括和赵军的主力困死在幽谷。这一场战斗,是整个长平战役的高潮。
所以,军事上,败了就是败了,赵括的确中了白起的套,他是负有主要责任的。而战争的胜负,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综合考量。从秦赵两国在长平战役期间,表现的两国综合国力,外交手腕和动员能力来看,赵国一直都是处于下风。
不过还是那句话,赵括即使达不到白起的高度,也绝对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丑角。
我给赵括的评价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却来不及成长的优质武将。
朝史暮想,希望我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生不逢时,交到他手里的时候,他除了殊死一战,已经没有办法了。毕竟赵国国力耗尽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之前的一篇文章我已经分析了秦赵两国在国君,外交,以及武将的各个部分的情况。
今天来回答纸上谈兵的赵括,究竟如何评价才是公平?
在赵括上战场之前,曾经有两个人对赵括有过评价,一个是蔺相如,一个赵括的母亲!
蔺相如是这么评价赵括的: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蔺相如的观点非常的简单,就是战场的战机瞬息万变,而赵括之前从来没有打仗的经验,仅仅只会熟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并不懂得灵活机变啊!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在很久以前的一篇文章:一个大学生求职的时候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被拒绝,他愤愤的回应,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也没有工作经验,你凭啥叫我出来就有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到底有多么的重要,一些老员工可以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产出,这是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验证的。
但是为什么赵括的这场仗一定要一个有带兵打仗的经验的人才能胜任,因为长平之战几乎是灭国之战,试错成本实在太过高昂。但凡有点见识的君主,都不会这么做,可是赵孝成王就这么做了,仅仅是因为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曾经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国。而且在前线作战的廉颇在和秦国的对阵中节节败退,每天打败仗的消息从上党传来,这位年轻的君主有点坐不住了,再加上外交政策上的失败,使得这位年轻的君主急需一个改变,来转变彼时的形势。年轻的赵括在军事上的一些看法,和这位年轻的君主十分契合。更加坚定了赵孝成王临阵换将的决心。
但是就再这个命令下达的时候,赵括的母亲深夜进谏赵王,说了以下这一段话: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赵老夫人对于自己生养的这个儿子还是非常的了解的。她仅仅说了一条赵括和父亲马服君不一样的地方,就非常能反应赵括的为人,赵奢一朝为将,将自己的所有的赏赐之物都分给手下的人,不再过问家里的所有事情,集中精力只做和行军打仗有关的事情,而赵括为将后,不能和下面的军士同甘苦,大王所赐的东西全部收藏在家里,不分给下面的军士,用来购买田宅。两个人处置军事的时候完全是两样,所以老妇人得出结论认为,赵括不可为将。
以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的眼光来说,赵括确实不适合为将,他并不具备和军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吴起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士卒口吸脓水,而赵括可能去军营探视伤病士卒都困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