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学校学生成绩悬殊大,为分层教学,分了快慢班,这样做合适吗?
学生,快慢,老师学校学生成绩悬殊大,为分层教学,分了快慢班,这样做合适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B: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也不属于纯粹的个性教育,而是学生教育过程中的特殊阶段。目前,我国的高中教育还是以升学为指挥棒,以考试成绩为主要的选拔标准。换句话说,高中教育就是为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的;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做准备的。这就是高中教育的核心办学目的。
当然,高中教育不否定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包括德育、美育、体育等。甚至可以说,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很难适应高中阶段高强度的学习。
高中教育阶段不排斥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A、B班或者快、慢班等等。在统一的高考大纲主导下,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这点上看,在高中阶段实施分层教学是合理的。
【小结】义务教育阶段绝对不允许分层教学,尤其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作出的分层教学,违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学生全部方面的根本要求,应该以法律手段予以坚决制止。而高中教育阶段的办学目的是为学生升学和为国家选拔人才,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分层教学,在事实上是学校和学生的切身需要。
第二、从学习内容难易程度看。
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都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小学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等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还会附加一些兴趣课程,比如书法、传统文化、武术等。初中课程除了三大科及音体美课程外,将科学分解为物理、化学、生物,将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转化为历史、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地理,同时增加了信息技术。高中课程回归到大家记忆深刻的九大科,外加音乐、体育、美术和通用技术(作为素质教育课)。
显然,课程难度是逐渐递增的,低一级的教学为高一级的教学作铺垫,打基础。当然,高中课程内容是为大学课程内容打基础的。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就是打基础的过程,可以说是专业基础中的基础。
主要是因为学习内容难度的递增,义务教育毕业后,学生会按综合水平(主要是课业成绩)开始分流,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一部分进入中等职业院校,一部分流入社会。毫无疑问,分流本身就是逐渐分层的过程。
为了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处于连年扩招的过程,也就意味着考试性质从选拔性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分层教学除了不合法,再就是难度低,没必要。为什么?如果连中考这种选拔性偏低的考试无法通过的话,基本上意味着接受高中课程学习是有难度的。而高中阶段的分层教学随着内容难度的增加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升学率,又可以帮助学校在同级别高中学校的竞争中建立优势。
【小结】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分层教学,不合法也没必要;高中教育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实施分层教学可以保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和升学率,并促进办学水平的良性发展。
第三、从实际教学效果看。
A:义务教育阶段
该阶段强调五育均衡发展,加之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如果实施分层教学,实际效果不那么明显。如果是在毕业班(九年级)实施分层教学,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根据体质、兴趣等方面作出分层,尚且可以;如果是根据学习成绩的话,会导致学生过早地出现“分流现象”。
什么是“分流现象”?说白了,被分到慢班的学生会被人为地认定为“差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变得消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锐减。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该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习俗水平中的3、4阶段。这种教学分层仅仅是从学习成绩作出的,不能界定为合理的教学秩序,只会使那些被定义为“差学生”的孩子目标降低,因为来自父母和教师的期望值降低,加之缺乏“较为优秀”的教师,信心和动力也会下降。久而久之,这部分“差学生”会出现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在学习上过早地“放弃自己”。
而那些被分到快班中的学生,本来学习成绩相对优秀,又是县域范围内的竞争,所以升学率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分层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偏小)会导致“两极分化”,遗患无穷。
B:高中教育阶段
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强调升学率的原因,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为这一个目标服务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方便每一位教师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方便每一位学生充分地了解自身,然后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对症下药”。快班的学生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强度,目的是冲刺更高水平的高校。慢班的学生相应地放慢教学进度,降低训练难度,目的是在高考中获得令自身满意的分数。快慢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评价标准、教学实施策略等不尽相同。
高中阶段实施分层教学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同一水平的学生之间容易形成良性竞争和合作意识。因为水平相当的学生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在信息分享、情感互动、方法互助、目标制定方面能够产生共鸣,并且双方存在可比性,可以通过良性竞争相互促进。
当然分层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①分层标准要科学公正,同时争取多方同意;②分层教学意味着分层管理,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本体现在:①同时制定双层或多层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策略等;②每个学期都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弹性调整,意味着师生之间又需要一个双向适应过程。
【小结】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从合法性、必要性还是教学效果来讲,都不能实施分层教学。高中教育阶段由于目标相对单一,为高考成绩服务,分层教学具备针对性强、“同层互助”等优势,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需要克服管理成本高的难题。
第四、从社会需要角度看。
A:从家长和学生本人角度看。
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家长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被界定为“差生”,尤其是单方面根据智力水平作出区分,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优秀的教师,以及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所以不会支持分层,部分学生作为“受害者”更是如此。当然,学习相对优秀的学生及其家长不会有这层顾虑,会欣然接受。
高中教育阶段,家长和学生本人会表示理解。鉴于学习难度和强度的问题,家长和学生自身会希望接受更为合理的教育,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转而会理解这种根据身心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等标准作出的区分。可能是因为高考本身就是一种根据学习成绩作出的区分,而分层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B:从教师角度看。
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教育阶段,每一个教师都希望面对更为优秀的学生群体,一方面教学效能感强,角色认同度高,成就感高;另一方面容易获得来自外界的肯定和激励。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相互之间竞争压力增大,因为学生分层与教师分层之间可以划约等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