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是不是说明儒家中庸思想就是和事佬哲学?
中庸,孔子,和事佬“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是不是说明儒家中庸思想就是和事佬哲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庸是什么意思也许我们不能断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庸是君子的修为。
君子小人常常对称,我们通常以品德来区分,实际上,君子小人是在位而言。每个人都有君子小人的二重身份。《荀子》中记载了一段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其中孔子就说自己是小人: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 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 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
君子和小人好比西方人说的天使和魔鬼,人的内心中两股相对斗争的力量,我们的内心常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声音,尤其是面临道德选择时,这两股力量就是君子和小人,就是天理和人欲。天理战胜人欲时,我们是所谓的好人,人欲战胜天理时,我们是所谓的坏人。
事实上,君子和小人都是大人的儿子,君子是大人的众多儿子中最贤的或嫡长子,是未来之君。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是古人从一棵树上得到的启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对树而言,根茎为本,枝叶为末。大人是树干,君子和小人是树枝,都是树枝,但君子和小人不同,君子是那根有志于成为新的树干的最粗的最直的树枝。君子的修为实际上就是一根树枝立志于成为新的树干的小心机。实际上,有六个因素使得一根树枝能成为新的树干,分别是正直,中立,平和。
1.立,说的是一个前提,长在树节上,树枝有两大类,一类是长在树节上,另一类是节外生枝。
2.直,曲直的直,树枝直着长才能容易长高,曲着长容易长斜,能成为新的树干的树枝必须直着向上长。德字的古文是惪,德就是直心,就是树枝直着长的心,长得越直,德望越高。直心是德,曲心是怨。君子施惠而有德,小人争利而生怨。
3.中,中就是忠,忠于树干,一方面,这根树枝的中心必须正对着树干的中心,也就是孝,父慈子孝的孝,孝仿的孝,孝就是学,就是保留最好的血脉。另一方面,中意味着把一切精力放在树枝的中间,不开枝散叶,从而使得树枝的直径越来越粗,如此才有机会成为新的主干。
4. 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是将要成为新的树干的那根树枝,这根树枝和其他同节的树枝最大的不同是他和其他的每根树枝都相连,这便是和,这便是周。其他树枝都横着长所以同,而这根树枝直着长所以不同。其他树枝都开枝散叶互相攀比所以比,而这根树枝从不开枝散叶一心向上所以不比。
5. 平,平是公平的平,君子是兄,小人是弟,兄惠弟敬,这根树枝把树干恩赐的营养都让给弟弟们,但关键是公平的让,这样弟弟们才能保持平衡,否则一些树枝得到的营养多,一些树枝得到的营养少,树节就不能保持平衡,树就会歪着长,从而长不高。
6.正,前面说的直是曲直的直,正是正斜(邪)的正,正着长就是垂直向上长,不偏不倚。
事实上,这六点分别对应仁义礼智信和乐。
立对仁,平对义,中对礼,直对智,信对正,和对乐。
从庸字的古文构造可以看出,中庸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争执双方诉求不同,如果非说中庸是和事佬作为,那么君子作为“和事佬”旨在求同存异,同的是本,异的是末。这就是君子的明确的不变的立场。哥哥和弟弟抢一个梨吃,君子怎么和事呢?以礼相让。最终兄弟俩得不得梨是异,但都尊礼便是同。君子小人是对称的,如同好坏也是对称的,没有好就没有坏,没有坏也不会有好。树是一节一节的长,树节的作用是加固,古人常以竹子比喻君子,显然竹子干强支弱,但竹子离不开支,没有支就没有节,竹子没有节就长不高,否则一长高就开裂。天理和人欲也是这样,人欲不能摒弃,人没有欲望没有恐惧就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进化和生存下来。君子务本不是只取本不要末,务只是偏重,一棵树掉了枝叶还会再长出来,但一棵树断了根茎则整棵树都没了。《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树木一世一枯荣,树木一世就好比多长了一个树节,人一世好比血脉传了一代。
天使心固然重要,但魔鬼心也不能完全没有,天使心保护我们的心,魔鬼心保护我们的身,所以肚子饿了我们的魔鬼心会驱使我们去找吃的,但找吃的要有礼,老人小孩没吃的,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吃,这便是天使心使然。天使和魔鬼和平共处才是儒家最终的追求。
从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的温字可以看出儒家在处理天理人欲的温和态度。
温字右边的部首在篆体中是上面一个囚,下面一个皿。这个字的本义就是皿囚。把魔鬼用牢笼困住,但不时给些吃的,不至于把它饿死。对水来说,不给它一点心灵的温暖,它便结冰,给得太多它又蒸发了,恰当的温度能保持水的液态。
人不知而不愠的愠字也是这样,我们常常以为愠是怒,是褒义的,实际上,恰好相反,“人不知而不愠”应该这样断句,“人”指的是为人做人。知而不愠就是智而不仁,“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说做人应当既智且仁,既知且愠。愠就是给魔鬼一些心灵上的温度,非要理解为怒也行,但这种怒是温和的,如果说怒是沸腾的水,那么愠就是常温的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种说法太肤浅。你只看到面和心不和。
原话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前面两句讲的是“礼”的目的,“礼”的目的不是过于拘礼,而是为了和谐,如果你过于讲“礼”,而造成你与父母、兄弟、朋友之间的距离太远,就不是“礼”的真正目的,“礼”的真正目的在于“和”
后面一句讲的是“和”的分寸,不能为和而和,和是要有距离的,不能过于亲密,比如父子之间,师生之间,有些事情不能没大没小,否则不好管理,也不符合人性的体验。
所以,礼之用,和为贵的真正意思是:人与人的关系在于距离,把握这个分寸,不同身份的人有多大距离,什么礼节,同时最终目的是为了和谐!
阳明正传,传播阳明心学和儒家经典!欢迎关注和探讨!
上一篇:区域股权市场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