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标点,汉字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明明断句要费力气,那为什么不发明标点符号?有了语言,出现标点难道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吗?为什么直到近代才从西方引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古代不仅有标点符号,还有独特的排版方式,如八行本、十行本、十一行本等等。版面大,字数少,字体大,文章精,读起来养眼,批注更方便。
正文提格,注文退格或分栏;注文之间,该停顿的地方,点点(、)或划圈。所以,读书叫点读,黑点或圆圈又叫句读。有时用□,表示缺字。
英文句号用小黑点;中文用小圆圈,就是沿用着中国古代的标点符号。
发明出于需要,但在古代中国,标点符号还真用不着那么多。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虚词,就是我们通说所说的“之乎者也亦云哉”之类,事实上承担着标点符号和语气的作用。当然各个时期的虚词,也不尽相同。
比如,夫、惟(维、唯)、越(粤)若、嗟夫、呜呼之类,叫发语词,相当于后面有“,”“!”
者,句中停顿,相当于有“,”。也、耳、矣在句末,相当于有“,”“。”
还有句末语气词,乎、哉、与、耶等,相当于有“?”“!”。
云、曰,相当于有:“”。
还有很多结构助词,如凡、计、之、之属、云云,句子总分、词语并列、词组、词性一目了然。
中国古代不需要繁杂的标点符号,还因为读书人都经过严格的声韵、训诂、临摹训练,有过人的诵读功底。过目不忘,一目十行,说的就是那些读书人中的狠角。
过去七岁发蒙,发蒙后得狠背四五年书,语感早已形成,受益终生。没有语感,学什么都会左支右拙;没有记忆力,读什么书都没用。这点儿得向古人学习哩!
背书是抽象思维、逻辑运算。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的智力,也非常人能比,而且都得精通算法。能考取秀才,才称得上是读书人。背不了书的,功名无望,早回家娶妻生子、种地经商去了,自然淘汰出局。
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自然是刘歆、刘徽、张衡、祖冲之等大读书人。想不到吧?过去一个县一年就出两三个秀才,甚至常年挂零;现在一个县一年嘛,至少能有百十号人考上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不算。当然,现在人口多了。
凡物,过犹不及。标点符号有其好处,过于繁杂,则弊端也多。本文蓝字体那两段,你会发现,文字特别乱。尤其在学术论文中,大量冒号、书名号、多重引号交叉重叠使用,符号分割,文气滞阻,阅读极不顺畅,体验极差。
古人不用很多标点符号也能读书写字,这恰好说明现代教育过于注重形式。没有标点就不会读书,并非什么好事儿。人们依赖性越强,很多能力就会退化。现在人们普遍不愿系统读书,更不注重写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确实是个问题,没有标点符号,会引起读者误解……
古有“句读”,要学就得认字,读书识字人少,没有人认真思考过吗?……
其实没有标点符号,也不大会影响阅读,这和汉字的特点有关……
一字一意,高度浓缩,三言两语四书五经就包含很多意思,看怎么理解了……
不过,如名人注解解读有误,顺着他的思路会走向另一个方向,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怎么样,怎么说怎么有理,意象丰富,容易产生歧义,这就需要“语境”这个词儿了……
这还没有说到点子上,说明这个问题回答不成功不满意,还没悟……
甲骨文本就是古时极少数人的言行行为“密码”,不认字,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既然是密码,在哪里断句,加标点符号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思维比较混乱,说了半天,自己也不知说了些什么,还需要不断地整理思考……
总之,这个问题提得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标点符号是用于书面语言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古代之所以没有今天这么丰富的标点符号,一方面这是汉语语言发展历史的过程;另一方面,古代的书面语言为文言文,而文言文的语义很复杂广泛,对于语义的理解和断句是那一历史时期文人(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作文素养,对于“句读”和“语气”主要是靠阅读者从书面语言本身中去理解,而不是靠标点符号表明来理解,这也是古代文言文的一种特色。因此,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标点符号的推行和广泛运用,可以理解为语言进步的历史必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必要。
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句话说到哪一看便知,不知道说明你不会说话,练练就会了。
外国字是拼音,本身没有意思,所以一句话写到哪,必须得用一个符号进行标注,而且这个符号也是这句话的组成部分。
把标点符号引入中文,实际是对中文表意功能的严重破坏,使文字的联想功能弱化甚至消失,所以我们再也写不出唐诗宋词那样优美语句。
上一篇:如何学会作词作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