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如何理解?
见素抱朴,道德经,老子《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经文首章已经明示,“道”的属性是“无”,“无”生出“有”,因此“道与无”是并列和互换关系,“无与有”是从属和因果关系,“道与有”也是因果关系。因此,老子的主张就是“道”以“无”的神秘态含藏和制衡万物,“道”常在中态强制调和“有”的矛盾态,万物必须“遵道、守道、顺道、行道”,才能永恒。为何?“道”含容一切、出生一切、左右一切,无所不能,无处不在,不可思议,没有形象;是万物之母,是世界之源,是天地之根。
2、既然“道”在中态,所以天然抑制“有”的两极之态,以这种机制发挥看不见的、“无”的作用。文中的“圣、智、仁、义、巧、利、私、欲、学、忧”都是“有”的两级态,远离“道”的中态,所以老子要否定之;“素、扑”都是“道”的中态,所以老子要肯定之。
3、在内容上看,本段文字前后是相同结构,即“以一理,说三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讲圣人怎样顺道;“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讲贤人怎样顺道;“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讲君子怎样顺道,合起来在讲以“无”驾驭“有”。后面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重复前面的意思,还是讲以“无”规范“有”。贯穿前后含义的红线就是“道”。所以,全文都是说怎样“知道、入道、行道”,或者是说“怎样知无、入无、行无”。
4、看清前三条的隐显双义,全句的字面意思也就出来了,大致为:
“道”包容万物,也制衡万物,这种秘密作用虽是“无”的,不易被察觉,但万物却不能违背。所以,圣人在世,不以圣理、圣智(“有”的两级态)施教,只需放下这些,使人“知足而无所追求”,常在“道”的中庸态,自然合于“道”,是最利于百姓的。贤人在世,也不以仁爱、道义(“有”的两级态)施教,只需放下这些,使人“恢复本性就有的孝慈”,常在“道”的中庸态,自然合于“道”,是最利于百姓的。君子在世,也不以机巧、利益(“有”的两级态)施教,只需放下这些,使人“安分不争而无所得”,常在“道”的中庸态,自然合于“道”,就能杜绝盗贼,天下太平。这三方面道理都是使民归于“道”和“无”,万语千言也说不尽,只能暂时做简单分类,可概括为:“使“心”空无,使“行”自然,断绝“私”念,减少“欲”求,不迷于“有”则在“道”,自然生出“本来具足”的圆满智慧,彻悟一切真相,无需“学”也无所“忧”了。
可见,全句讲的是以“道”治国、治世、治民、治学和修身、修德、修性的方法。而“见素抱朴”这句话的显义是“顺道”,隐义是“无心”,都是不被“有”迷惑的意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见、抱:追求,行;
素、朴:本原,道;
追求恒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3年前的问题,今天发来邀请,炒冷饭哈?
“见素抱朴”,见于《道德经.十九章》,开头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咱就不高谈阔论,俗话就是,没花花肠子,像婴儿那样,吃饱了不哭。
不过,老子说话,没个准头。《道德经.三章》说“圣人之冶”,《道德经.十九章》说“绝圣弃智”。《道德经.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道德经.六十四章》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不知圣人应该足不出户呢,还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指人在生活与工作中,应现本来面目,不要戴面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见素抱朴这句话出于《道德经》第十九章,整个内容如下: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个章节前面一段老子讲的是他对治国理政的看法,末三句说的是他对为政者个人修身养性的见解。用现在的话逐句翻译如下:
第一句:圣是圣人,弃知的知是知识智慧的意思,这里又引申为手段和有为之作。第一句就是说治国理政不要给老百姓树立一个圣人标杆、放弃使用手段和那些刻意而为的政策,那么老百姓就会得到百倍的好处。
第二句:为政者不要刻意宣扬你对老百姓的仁和义,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么老百姓感受到了自然会懂得孝敬长辈慈爱亲朋。
第三句:为政者不收集机巧宝贝的事物做到大公无私,那么盗贼一定会消失。
第四句:说了这三样,其实文字语言还没法说尽,还有好些类似这方面的物欲与私欲,正因为这样,为政者还是对某些事物心有所属特别爱好。
最后一段是因为老子对前面他所说的内容感觉还意犹未尽,所以老子来了个总结:见素抱朴就是说要过简约的生活。放下私心、少些欲望的追求。老子生活在东周春秋时期,那个时代,学问没有今天这样丰富,日常都是使用竹简为书。即便在国家图书馆里,里面的书籍也是以国家大事的记录为主,学问主要围绕国政来展开。老子作为图书馆长,这类书籍看得多了,加上他已悟透天道与人道,自然对这类学问不以为然,所以他说不接触这些学问书籍,心中自然清静无烦恼。
上一篇:独角兽能否带领大盘绝地反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