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
老子,道德经,之道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修道就是修虚无,一丝不掛,半色不染,一切皆空,进入混沌初始,心沉于先天本性。修行之人有句话;“去了三叁必是仙”,钱财、官利、性欲,心里真正去掉了这三样,就是仙。
不管是什么教,修行都是修一个空字,虚字,无字,只是各教门的叫法名称不同,就跟走路一样,不管大家走的道路不同,同走的是一个方向,一个目的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是道,不是平常所见所说所听所知的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通行的《老子》本是:道,可道,非常道。
帛书《老子》本是:道,可道,非恒道也。
我先直接给出答案,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道,是可以言说的,可以用语言描述道,但用语言描述的道,并不是那个,不是那个真正的恒在的道。
有人说,道不可言说。
这是错误的,与老子的第一句话相违背。老子认为可以用语言描述道,只是任何语言都无法精确地描述道,名实不相符、不相称。语言是名,道是实。
语言和大道是不相称的,但可以用语言相似地、模糊地描述道。
佛教唯识宗的大论《瑜伽师地论》也说:不可言言亦被遮止。
遮止就是否定。
“绝对真理是不可言说的”这句话也是被否定的。
老子这句话涉及中国先秦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名实关系是怎样的,真正的实是什么?
西方哲学也有唯名论和唯实论,与中国哲学的名实论,有内在的关联。
1,古文字学的考察
帛书《老子》,为何是“恒”,而不是现在通行本的“常”?
因为秦始皇下达禁书令后,汉高祖刘邦继承了禁书令,汉初仍然是禁止挟书的。汉惠帝虽然不惠,但他却聪明地废除了挟书令。
到了汉文帝时,就有大量的人献书给朝廷。汉文帝名叫刘恒,要避讳,献书的人把“恒”改成了“常”。
两字的含义类似(但不相同),读音也类似。常的声母现在是ch,恒的声母是h,但古无舌上音(清朝钱大昕),ch是舌上音,古代中原汉语没有ch,古代的常、恒发音类似。
从小篆的“恒”看,左边是一个心,右边是河的两岸,中间一艘摆渡的舟。
所谓的恒,并不是凝然不变的常,而是心在看那永恒摆渡的舟!
恒,是有变化,有心灵观察的。
但“常”没有这些含义,所以这个避讳,导致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卷七】【巾部】常
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市羊切。
常本来是指下裳的一种,是衣服的一种,被假借来用于表达凝然不变。
甲骨文的“道”:是一个人的眼睛、脚在十字路口,表示行走的正确的道路。 后来引申为宇宙万物的道路,总规律之本源。
甲骨文的“德”:也是在十字路口,一个眼睛的视线是直的,视线上面加了一个会意的点,表示找到正确的道路。
找到正确的道了,就是德。
金文的“得”:在十字路口,手拿一枚黄金贝买东西,也算得到了。
2,如何践行“道,可道,非恒道也”
老子其实在五千言透漏过,怎么通达大道。是禅修,当然老子没有禅修这个词,这个词是佛教用词,原来是梵文禅那。
但老子的修行方法本质和禅修是一样的。
老子的禅修方法就是恍惚!
《老子》: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恍惚本意并不是稀里糊涂。
恍,是心灵的智慧之光。
惚,里面有勿,勿我,是要放下你的种种成见。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庄子把恍惚进一步诠释为心斋坐忘。
《庄子》: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简单说,心斋就是恍,通过让心灵斋戒,让心灵专一,发出智慧之光;坐忘就是惚,就是放下你的成见。
这里只简要说说,具体讲解要花很长时间,请关注我,或私信我。我以后会在头条开专栏讲解相关内容。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是指规律;第二个\"道\"是\"说\"、\"讲\"、\"解释\"等意思;第三个\"道\"与第一个\"道\"同义,即规律。\"非常\"没有特殊内涵。\"非\"就是一个否定词,即\"不\"、\"不是\";\"常\"指平常、通常、日常。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规律(道)如果是能够说得完、讲得尽的话,这就不是平常我们讲的规律(道)。换句话说:规律\"道\"是说不尽、讲不完、不能彻底说清的。老子这个思想非常深刻,与列宁的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多层次的有一致性。列宁认为:事物的本质(规律)具有多层次性。事物有一级本质、二级本质、三级本质、四级本质、五级本质……以至无限,人们不可能一次性认识清楚、予以把握的,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逐渐深入、逐步把握的。
《老子》一书的哲学智慧是无穷的,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上一篇:你花了多久才把技术指标(K线、MACD /KDJ /BOLL)全掌握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