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得了抑郁症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抑郁症,痛苦,抑郁得了抑郁症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份痛苦如此沉重,对待这样的痛苦,人们通常的办法有三种:麻木、逃跑或对抗。总之,是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减轻痛苦。
但我没有和这沉重的悲伤对抗,这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做法,没有人也没有书籍告诉我这样做,我只是很自然而然的做到了这一点:沉入悲伤中,体会它,看着它,理解它……即便抑郁症自然化解了,它并没有被消灭,也没有消失,而是发酵并转化成了另外的东西。突然间,我感觉自己对感情乃至人性的了解深了很多,似乎一下子什么书都可以看懂了,什么人的故事都可以听懂了,抑郁症会导致人格的变异,原本多愁善感的人变得心如磐石!
臣服你的痛苦
因为我这些体验,也因为从其他人那里知道的远比我更神奇的类似体验,我也会在心理咨询中这样做,当来访者体验到一种痛苦并试图对抗时,我会说,试着不对抗,试着接受它,并沉入这痛苦中。我会觉得,“臣服”这个词都不足以描绘这种做法,因为臣服看起来还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任何主动的行为,都是在给这份痛苦本身增加一些内容。痛苦来了,只须自然而然地感受它就可以了。
这个办法,有时会有效得可怕,有时则看起来没有那么有效。后者之所以会发生,也许一个原因是,当看到来访者难以承受一些痛苦时,我也会担心,所以会做一些事情,让来访者感觉舒服一些,暂时适当远离一下这种痛苦。
这也是心理治疗的一个经典的做法,即心理医生要根据来访者的接受程度来处理其痛苦。或者说,让来访者自然而然地去展开其痛苦。一般说来,随着来访者与心理医生的关系越来越牢靠、越来越信任、越来越安全,来访者会自然而然地展现更多更大的痛苦。
这就像剥洋葱一样,痛苦只是洋葱的内核,而围绕着这个内核,一个人发展出了复杂的防御方法,也就是对抗这个痛苦的种种办法。但因为在心理医生那里感觉到安全,那些外层的防御方法一个个被放下,最终那个核心的痛苦——也即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可怕体验——也可以展开了,这时也就有了修复的机会。
思维制造了痛苦
痛苦究竟是什么?譬如,失去一个亲人,这是痛苦吗?不是。这只是一个事实,围绕着这个事实所产生的体验才可能是痛苦。之所以说是可能,因为失去一个亲人并不必然带给一个人痛苦。例如古代的哲学家庄子,他在妻子逝世后鼓盆而歌,一边把瓦盆当鼓敲一边唱歌,友人惠施前来吊唁,看到庄子这样做很不满,于是指责他说:“你的妻子和你同居,为你抚养子女,如今老死,不哭就罢了,反而鼓盆唱歌,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她刚死时,我何尝不悲伤?但后来想,起初她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息。而后在若有若无的自然变化中,气息、形体、生命渐渐成形,如今她死亡,就如四季运行般自然。她已安息在大自然的房间中,而我却在旁边大哭,这样就显得太不通达自然的命理了。”
不同的看法导致不同体验。作为一般人,我们若失去一个亲人,会认为是彻底的失去这个亲人,而且还认为死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不仅会为自己也会为这位亲人悲伤。但是,在庄子看来,死和生一样,都是“如四季运行般”的自然现象,而且她也并非是彻底没有了,她反而是“安息在大自然的房间中”,那又何必瞎悲伤呢?
看法和体验之间有着很复杂的关系。通常,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是事件导致了我们的体验,例如我们会认为,是失去亲人这件事直接导致了痛苦。但很多心理学理论会称,不是事件导致了体验,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体验。
去掉痛苦的过程是痛苦的
对此,埃克哈特•托利认为,看法,或者说是思维,是用来对抗体验的。在他的著作《当下的力量》中,托利提出了“向思维认同”和“痛苦之身”这两个概念。他说,我们不能承受“痛苦之身”,于是发展出了种种思维,并认为,这些思维就是“我”,也就是将思维等同于自我,最终令我们陷入思维的墙中,而不能活在当下,与当下正在进行的事物建立毫无障碍的关系。
这听起来会有点复杂,简单说来就是,我们用思维来对抗痛苦,最终又爱上思维,这导致了种种问题。这样看来,思维和痛苦就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了,思维是用来对抗痛苦的,而思维又产生了新的痛苦,新的痛苦又导致新的思维……
这种复杂的关系,仍可以用洋葱来比喻。最核心的还是痛苦,围绕着痛苦的第一层对抗性思维就是第一层洋葱皮。但你势必会发现,仅仅这一层思维并不能消灭痛苦,于是,你又发展出第二层“洋葱皮”。但这还是不够,于是你又发展出第三层……
不管我们发展出多少层洋葱皮,其实都是在使用同一个逻辑——“我不要某些体验”,并因而发展出了种种对抗办法,但如能放下这个逻辑,那我们就可以一层层地破除掉思维的洋葱皮,最终也破除掉最核心的痛苦,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无比痛苦的!
关于自我疗愈的方案
我们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西药上寄托在心理医生身上,那样是没有任何改观的,你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你会一如既往的将所有责任归咎到药物疗效上归结到医生水平的上,自我心理疗愈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基于当下国情,人们对抑郁症存在诸多偏见,认为抑郁症就是精神病,这跟国外抑郁症患者定期去见心理医生截然不同,这使自我心理疗愈显得尤为重要,《了凡心疗愈》就是从意识到觉知到观照最后出离头脑安在当下的疗愈理论,旨在成为自我的疗愈师
第一步:提升意识心身合一
痛苦就会转化为意识,这就好比将一块铁块放在一块磁铁的周围,慢慢的铁块也会被磁化,这样肉体上痛苦可能会变成意识转化的神圣机会,痛苦自然也就不存在了,但是能够这样做到的人是十分难得的,我们知道痛苦是存在于时间当中,这是一种刻意追寻的被动状态,黑暗不能辨别出光,只有光才能辨别出光,这光就是意识之光。
当你内在跟外在处于合一的时候,你就处于心身合一的状态,你能够觉知自己的情绪,随着意识的增加,你也能觉知别人的情绪,你会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你内在的痛苦也会减轻很多!
第二步:变得觉知知行合一
如果我们想要让这一切开始改变首先得学会接纳,只有彻底无条件不带评判的接纳自己的真实存在,我们才能够有所变化,才能超越自己现有的存在样式,小我只有在感到安全的前提下才会放松警惕,才会与心的本体和谐共存才会交出控制权。
接纳就是带有觉知的观照,如果即使只有一个片刻,你能够站在它的外面,你能够以一个观照来看着它,看着他,那么任何处在控制关系中的问题都能够解决。观照解决每一件事,但是当你深入这种控制的状态中,你很难成为一个观照,你非常与它认同,所以观照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思想距离你太近,你就无法观照它们,你就会受你思想的影响和宣染,控制带来的愤怒使你生气,因为其间一点距离也没有。它们离得太近了,必然会使你认为你与你的思想是一体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形成行动,才能知行合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