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论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邀请大家讨论一下理解和认识?
孔子,周礼,论语论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邀请大家讨论一下理解和认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比如那个酒杯,看上去它依然是从前的样式,没有丝毫的变化。可为什么人们不再以之满饮为荣了呢?它还是原来的那个酒杯吗?在大家伙的心目当中它早就不是了、早就与荣耀无缘了。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 为政篇》)——现在许多人把“孝”单纯地理解为能够为父母养老。狗和马不也是靠人来饲养的吗。没有了敬意,赡养老人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
这是“孝”吗?不是的!这只是养。此“孝”非彼“孝”,“孝”啊!“孝”啊!——“觚不觚,觚哉!觚哉!”
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鲁国卿大夫孟孙氏(亦称孟仲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都是鲁桓公之后,故史称“三桓”。
鲁国公室自鲁宣公起,日益衰弱,大权旁落,国政逐渐为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所控制,“三桓”权势滔天,尤其是季孙氏位高权重,甚至发展到赶走鲁君,摄行君位的地步。鲁昭公就被季平子赶到齐国,鲁哀公也被赶到卫、邹、越等地。季氏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于周天子。按当时宫廷的舞乐制度,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也就是说季氏只能用四佾,鲁国国君用六佾,周朝天子才配用八佾。然而,季氏偏要用八佾。
因此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非常愤怒,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之舞岂是为尔等所设?!这八佾还是那个令人敬仰、为之肃穆的帝王之舞“八佾”吗?季氏这样的行径分明是对周公之礼的肆意践踏啊!
“觚不觚,觚哉!觚哉!”——季氏的八佾,与周天子的八佾,都是八佾,二者能一样吗?孔子又在愤慨什么呢?
而且,衰微的周王室即使用的依然是八佾,它和周朝之初时周武王所用的八佾能一样吗?是同一个味道吗?
恐怕早就大相径庭了。
是谁把它弄到这样的地步呢?
“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的慨叹满含无奈,却又意味深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觚。觚是一种酒杯,本来是一种上圆下方、有棱有角的造型。但是到了孔子所处的时代,觚的造型已经发生了变化,跟觚原本的造型已经不一样了。孔子作为一个尊崇礼制的人,才会发出““酒杯已经不像酒杯了,酒杯啊!酒杯啊!”的感慨。
一、“觚不觚!觚哉,觚哉”的出处
“觚不觚!觚哉,觚哉”出自《论语·雍也篇》。觚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觚的造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实,到了孔子的年代,同周代相比,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孔子推崇的周礼,已经越来越不受重视。
因此,有感于当时世风日下、礼乐不兴的社会现状,孔子借助觚的话题,发出“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啊,怎么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了呢!”的感慨。
二、我们如何看待“觚不觚”的问题
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无论是事,还是人,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产生相应的变化。就拿觚来说,在孔子看来,觚就是应该是“上圆下方,有棱”的样子。所以,他看到战国时期的觚,觉得“不合礼法”。如果他看到现代的玻璃酒杯或者瓷杯,他可能会更崩溃吧!
但是,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当代的玻璃酒杯或者瓷酒杯都要比周代的青铜觚更具有优势。这就是时代的变化,社会总要发展,从不因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结语
无论是对于古代的事物,还是古代的历法,我们都不应该一味地“因循守旧”,而是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针对发生变化的事物,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如果变化是好的,我们就应该坦然接受,并转变自己的原有观念;如果变化是不好的,那么我们就不要盲从,可以坚持自己心中的观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觚(gū),做为古代的一种盛酒的酒器,效仿天地,一直秉承上圆下方的样子,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状,细腰,高足,腰部和足部有四条棱角,可盛3升酒(一说2升。《说文》中说:“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日觞受三升者谓之觚。”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改变,觚被改了形状,去除了四个棱角,失去了原来觚的样子。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语出《论语.雍也》,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何晏集解:“以喻为政不得其道也。”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太公亦封於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後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鲁公伯禽受封鲁地之初,三年后而向周公报政务。周公就问他为什么时间要这么久才汇报,伯禽如实汇报,在这三年内,改风移俗,推行礼制,服丧之人三年才能脱丧服,故而来迟了。太公受封于齐也,五个月后就来向周公汇报。周公问太公,封地这么快就治理好了,有什么秘决?太公回答说:“我简化了那些君臣之间的繁缛礼仪,一切入乡随俗。”周公听后,叹道:“鲁国恐怕以后要归顺于齐国,受到齐国的管制。政令繁琐,不去简化易除,老百姓身受其害,长此以后,必然离心离德;如果能做到平易近民,民心必然所向。”
对于鲁公伯禽与太公对礼仪的强化与简化,孔子认为都不可取,如酒器“觚”一样,形状被改变了,觚也就不能称作“觚”了。在孔子的思想了,从井田到刑罚,从礼乐到酒具,只要是周礼规定的东西就不能改变。而在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状况,让孔子不能容忍,发出“觚不觚”的感叹。
上一篇:建兰绿鸟嘴和小桃红区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