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儒家文化能汲取道家和佛家文化并主导华夏文明?
儒家,道家,佛家为什么儒家文化能汲取道家和佛家文化并主导华夏文明?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文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文化,所以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这合格长期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共有3 次大的改造和提升过程。
一个是荀子的改造
春秋晚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诸侯国之间各有主流文化信仰,互不统属。当时的东方强国齐国,在“田氏代齐”后,为了正名分、聚英才,创办了天下第一所官办大学“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继承齐国开国之君姜子牙和齐桓公、管仲的黄老之学,义黄老之学为办学主导,因此来自天下的士人,聚集稷下学宫,多以黄老道学为宗。
有必要多提一句,虽然田氏推翻了姜氏政权,但是治国方略并没改变,因此还沿袭着姜子牙的“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就是不搞大动作,简化了君臣上下尊卑之礼仪,不改变土著人的风俗和习惯,颇有后来的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意。
回到稷下学宫话题。虽然稷下学宫以黄老道学为主导,但并不限制任何学术流派在此著述讲学,在稷下学宫存续的150年间,当时各诸侯国的士子们,包括孟子、荀子、慎到、文子等当时的名流都曾在此求学和讲学,而大儒荀子就曾三次担任学宫的祭酒,即校长。
荀子以孔学为宗,并以孔学嫡传自诩。但在填写纷争的时代,儒学并不吃香。为了保持儒学的显学地位,于是,荀子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在儒家“礼”的基础上增加了黄老道家思想和法的思想,即“礼法”并重思想。这也为他的学生李斯、韩非“去礼而独尊法”做好了铺垫。
第二个是汉儒的改造
西汉初立,鉴于秦末动乱和楚汉战争带来的国贫民弱现状,汉初实行的是黄老道家思想。经过几十年的生养生息,尤其是经过文景之治后,大汉国力空前强盛,但也存在不少积弊,比如对外向匈奴示弱,对内侯王坐大,这些问题都直接威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于是大儒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在统一全国思想,收拢地方权力,集中全国力量,抗击匈奴。
这一次改造动作比荀子更大,因为这一次是国家意志。以董仲舒为首的官僚士大夫,在儒家君臣伦理观念基础上,糅合道家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家(道家分支)的五德终始说以及法家刑名法术等诸家的有益成分,杂百家而成一家之说,第一次完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使儒家思想从简单的学术转向神圣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思想体系,汉武帝把儒术与相法术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开启了“阳儒阴法”的“治术”之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第三次是宋儒的改造
东汉以后,佛教进入中国,开始附着于方仙道,吸收中国道家、儒家思想,以充实自身的教理教义,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国人的信仰,由此开启了佛儒道之间长达两千年的冲突与融合过程。
魏晋到南北朝时期,三教融合趋势更加明显,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繁荣时期,像“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导、王羲之和谢安、谢玄这些世族大家,都是信道也信佛,家庙里既有道教的神仙、也有佛教的菩萨。
谈玄论道成为社会风尚,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进入低潮期,在整个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一位儒学大家。如果说儒学有什么发展的话,那就是儒学的玄学化改造。
直到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的确立,才给儒学的复兴带来希望。宋明理学的出现,正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次儒学改造,其实质是儒学对社会问题以及佛、道文化挑战的积极回应,理学在消化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深远的思想融合与反击,旨在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周敦颐是宋儒的奠基人,从他的主要思想无极、太极、阴阳、五行、无欲等概念,就可以看出道学和佛学对他的影响。从周敦颐道程颢、程颐,再到“二程”的再传弟子朱熹,是宋代理学由提出到高峰的发展过程。朱熹的思想对伺候的元明清三朝都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宋代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阳明虽名为理学,实则偏重于心学,即天之理是外物,但是“心”就是世界,世界即是我心。从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儒学对道学和佛学的吸收和利用。
总之,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从没停止过对别家学术流派的吸收利用,一个是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二是自身的求存需要。在儒家内部,尤以汉儒和宋儒两次发展为主,形成了儒释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支撑、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三家学说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家讲修道成仙、无为而治,佛教讲六道轮回、因果循环,都需跳出红尘俗世、清新寡欲、专注自己内心修为,修道为成仙、修佛为成佛,然而又有几人成佛、几人成仙。负了父母养育恩,断了夫妻相思情、逃了养育儿女责。
儒家讲人情关系:亲亲而尊尊、讲做事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凡人的活法、是积极的生活方式。他并不是所谓的统治者的工具,讲天下共治思想不可以说不前卫,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是讲究平等身份、是讲究天下共治。儒家后来经过乱七八糟的解读沦为统治者压迫劳动大众的工具,所以才有大家所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说法,我们要学习儒家最原始的观念,找到他原本的出发点,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儒家思想欺骗性大,现实里比较容易触摸到。佛教讲因果,轮回,现实不可触及,但有希望。道教讲宇宙道,白日升天,所以信人很少。但道教是最科学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