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儒家文化能汲取道家和佛家文化并主导华夏文明?
儒家,道家,佛家为什么儒家文化能汲取道家和佛家文化并主导华夏文明?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脉相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化的普及是离不开统治者支持的,想要一个国家能稳定长久那就只能统一思想,哪个文化能让人根深蒂固统一人们,那么哪个文化就是统治者的主要手段,我先从历史开始来说。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而汉朝在汉武帝之前以道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百家争鸣的时候各家的文化地位都是一样的,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国家非常强大,但是强大的过程又出现了很多矛盾问题,为了维护大局的统一,那就只能建立思想统一,这时候就要说到一个最重要的人,他叫董仲舒。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点很符合统治者的观点,于是慢慢的就成为了由儒家统治的文明。
但是这里提到的儒家,并非先秦时期的儒家,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各家有利于君主统治思想而融合的儒家。
不过说实话本身儒家很多的想法都是走基础群众路线,比如孝和仁,都是老百姓需要的,所以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环境需要,政治需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哲学精髓,是天理与人行为的触合。天理是良心加事实,遵守天理天就帮助你,违背天理天就惩罚你。天看的最清楚,你的好与坏都会给你相应的报应。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是天人合一在家运国运上的俱体显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思想,综合百家之长,不断提高完善自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思想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佛家和道家都带有宗教色彩的、不是所有的人们都是有宗教情节的、儒家是以人教而立的、宗教里面大多是仙、佛论调、而儒家是以圣贤人论为依据、整个华夏里面人数最多的并不是宗教的教徒、而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华夏人、是人就会有分别、如果人人都没有分别的话,那么儒家、道家、和佛家、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宗教的教徒和不具备宗教情怀的华夏人又会有着哪些的不同呢、正是由于个人都具备分别、所以才有了更贴切于本身人文文化、但是同时又区别于宗教信仰文化的华夏文明的儒家、三者之间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也可能是仙佛离我们自身太远了、而圣人还在于人的范畴、离我们比较近、感觉学成圣人是比较挺容易、但是修仙成佛的离我们太远了、太过于虚幻了、所以主导者华夏文明的是人文文化的儒家、而不是具有宗教色彩的佛家和道家、佛家有言:以不立教而立于万教、道家有语:行不言之教、况且据说在孔子和曾子的时代是儒道不分的、都是属于道统文化的、后来的分道分儒是由于后来者学问境界不及前人、以自己分别之境界而分儒、分道、可能对于真正的儒者、道者和禅者来说谁在主导者华夏的文明也都是那么回事了、可能最后归根结底说的都是一种文化、佛家的无相不在意、道家的无为不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根源都是相同的、分门别类另起个名字叫做儒、也没有什么好奇的吧、况且华夏人比较喜欢这个名字所主导的文化、都是真理传承、异曲同源、无争嘛、何必争这么个名相
……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文化着重在修自身、存仁心、尊天命(儒家的天命就是民心民意)是“入世”的学说,而道家和释家着重在人与自然,是“出世”的学说,但三家学说有相通的地方。社会是人的集群,而处理人之间关系是社会管理者的重中之重,所以历朝历代多尊儒家学说做为治理社会和国家道德准则,那些立志于实现抱负的读书人自然会苦读儒家经典,这就为儒家文化的流行打下了坚实民众基础。而这些社会的精英层,不乏爱好广泛者,兼修儒释道(儒家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从而逐渐的扩展了儒家学说,比如阳明先生的“心学”就是在儒家的基础上集众家之长而成。儒家学说从而不断壮大,并最终引领了华夏文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