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儒家文化能汲取道家和佛家文化并主导华夏文明?
儒家,道家,佛家为什么儒家文化能汲取道家和佛家文化并主导华夏文明?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思想
由孔子创立、由其弟子门徒发展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传统,自创立以来,历朝历代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它的君臣父子思想既有利于国的统治也有利于家的稳定,所以不论上下都很器重这种思想,备受瞩目。
儒家的人生哲学,讲究的是仁义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必有我师焉;中庸的行事准则: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不要极端化绝对化线性化,甘蔗没有两头甜,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点在道家思想也有体现,并非儒家独有,毕竟是一根藤上两朵花;圆融又进取的人生态度:
儒家对自然界并没有兴趣,儒家的宇宙观可以等同为历史观。
儒家思想中有非常强烈的华夏尊严感,在儒家看来,只有华夏和华夏化以后的外族才有资格被称为“人”,除此之外不过是一些人形禽兽而已。
道家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它以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道教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广泛渗入中国文化的各种领域之中,对我国的历史政治、道德伦理、学术思想、古代科学技术、医药养生、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等都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因此要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要研究道教文化,才可以从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文化养料。 由于道教在形成的过程当中,杂取民间信仰与古代学术等,故造就了道教文化在内容上的庞杂多端,如此亦保留及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 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系统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像一些学人认为的那样,文化思想也有刚柔之分、显隐之别,那么,相比之下,道家则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的精神。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
佛家思想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它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佛学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如果没有佛学的滋润就不可能有宋明理学的出现。同样,如果没有佛教的艺术,中国的艺术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随着佛教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不了解中国佛教,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汉代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其实,不了解中国佛教,也无法全面地了解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无法真正把握中国文化的特点与精神。特别是入宋以后,中国佛教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佛教的万法虚幻和解脱理想又可以帮助人以出世的心态来超然处世,使人不至于过分沉溺于世俗的物欲而不能自拔,不至于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过分地烦恼。儒佛道三教曾以不同的人生哲学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心理调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在物质财富和人的物欲同步迅速增长的当今之世,佛教在净化人的心灵等方面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体来说:早在伏羲开始的华夏的人文历史,到黄帝时华夏民族开始形成并与其他族群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后,华夏意识开始形成,从“华夏”就可以看出我们祖先对自我的定位,那就是我们是文明的中心,是最伟大的文明和民族。
这种思想构成了华夏认同的重要基础,儒家做为华夏文明的集大成者也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华夷之辨”。所以无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儒家思想都有一种非常强烈文明和民族优越感,这也正是儒家思想能成为维护中国统一的主流思想和创造并将其接纳为主流思想的华夏民族及其后发展而成的汉族能历经了五、六千年而存在至今,并始终保持了认同感的根源。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上千年的递嬗演变中,也在最终形成的是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这样一种“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尝试以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古代哲学简史》中的观点回答你的问题。
◎时代背景
公元589 年,中国经数世纪分裂后,由隋朝统一起来。不久隋朝又被唐朝取代。唐代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可与汉代媲美,在某些方面又超过了汉代。这时候,儒家表现在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经典原文具在,注疏甚至更多,可是都不能满足时代的精神兴趣和需要。
道家复兴和佛教传入之后,人们变得对于形上学问题,以及超道德价值,或当时称为性命之学的问题,比较有兴趣。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在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特别是《易经》中,已经不少。可是,这些经典都需要真正是新的解释和发挥,才能解决新时代的问题。
◎新儒家肇始
直到唐代的后半叶,才出了两个人,韩愈与李翱,他们做出了真正的努力,为了回答他们当代的问题而重新解释《大学》、《中庸》。两人提出了道统说。人们普遍相信,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失传了。可是李翱,显然感到他自己对道统颇有了解,通过他的传授,他也就俨然成为孟子的继承者。要做到这一点,成了在李翱以后的一切新儒家的抱负。他们都接受了韩愈的道统说,并且坚持说他们自己是上承道统。他们这样说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新儒家的确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继续,特别是孟子的神秘倾向的继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