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论语·述而》中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何理解?
孔子,富贵,浮云《论语·述而》中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儒家之道,有著名的“孔颜之乐”。孔颜之乐,来自于孔子的两则语录,一则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安贫乐道的“颜子之乐”。再则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视富贵如浮云的“孔子之乐”
这两段语录,后来被宋儒统称为“孔颜之乐”,从此,“孔颜之乐”成为儒家追求的一种崇高精神。
但是,翻开《论语》,不论是从孔子的论述中,还是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我们还能发现许许多多的的“孔颜之乐”。
一是学习之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种积极向上、豁达开朗的人生观。朋友之间不分远近、不论贫富,大家怀着共同的理想,为了共同的事业,朝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并肩,勇往直前。不求他人知道和称赞,但求自己问心无愧,坦坦荡荡,不怨不尤,和而不同。
二是知足之乐。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是一种安贫乐道、不以财富论价值的价值观。人之一生,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所遭所遇,多是坎坷曲折、荆棘之途。所以,人当随遇而安,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皆能安分守己,无论所得多寡,皆能知足。
三是山水之乐。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共生同体的世界观,是儒家人与自然的人文精神。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无论是仁者,还是智者,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天地万物、与无限宇宙,构建一个整体的、默契无间的、和谐相融的世界,这个世界将会充满爱,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以粗陋的食物裹腹,将自己的胳膊弯曲作为枕头,这也是一种乐趣,付出不义的代价来获取财富,就如浮云一样勾不起我半点兴趣。
这句话表现出有志向、有道义的君子安贫乐道的高迈情操,与现代社会中金钱至上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的这句话就表面意思来说是很好理解的。相类似的还有他最中意的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表现的都是儒家安贫乐道的理想,为此后世还专门整出了个“孔颜乐处”的哲学命题。但是,就孔子这句话而言,其实更多的是体现了孔子独特的关于什么是义、又如何取利的儒家利义观。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对义、利关系进行深入剖析的思想家。其认识和主张,不仅集中体现了他对人的价值取向的根本看法,也直接涉及到国家治理和经济管理的诸多方面。从而成为孔子,甚至儒家思想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活的春秋时期,正是战乱频繁、礼崩乐坏的时代。当时各个地方的统治阶级为满足一己之私欲,一方面横征暴敛,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另一方面,为争夺、扩张领地而不断进行战争,导致整个国家分裂动乱,社会各种矛盾异常尖锐。
孔子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使人们能正确对待和规范求富取财的行为,以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提出并阐述了他的义利思想。
那在孔子眼中,“利”的观念是怎样的呢?在《论语》中,有弟子对孔子“罕言利”的评语;也有孔子自己提出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记载。后人对孔子义利观的认识,也大多基于这两段文字,得出的结论是孔子是持“重义轻利”观点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若就此认为孔子是完全轻视利益的,或把求利动机完全视为小人之举而一律抵制的,这显然也不合实际。
在孔子言论中,所谓“利”,往往指的是个人利益,或暂时的、局部的利益,即私利和小利。而与“利”相对的“义”则是指的是整体的,长远的根本利益。
一、孔子对利、义关系的主要观点
有了以上认识,那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孔子是怎样剖析利与义,以及两者对于国家人民又有怎样的影响?
首先,他认为求富取利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但是任何人的追求利益的行为,都必须受伦理道德的约束。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换言之,只要是合乎道德规范要求的,不论何种职业、何种方式的求利活动,都是可以的。正所谓“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反之,如果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就应抱着“富贵与我如浮云”的态度,坚决拒绝。
孔子的“利义”是把体现了统治阶级整体、长远、根本利益的“义”,也就是正确、合适的行为,作为求取富贵、利益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要求人们在求利活动时,遵循“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原则,不能“放于利而行”、违义求利。他要求在统治阶级内部发扬“富而好礼”的精神,克制各自的私欲,停止相互间的各种不义争夺。
其次,他还要求统治阶级对于百姓做到“施取其厚,敛从其薄”,不与民争利。总之,要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不要为了各自眼前的小利而置国家的根本利益于不顾。孔子认为只有这种能够以“义”来制约自己取利行为的人,才是值得称颂的“君子”,因此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而在对待统治阶级与老百姓利益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如果百姓富足,国家没有不富足的;如果百姓贫穷,国家也不能富足,因为君主之利是建立在人民之利的基础上的。孔子的这一思想被他的学生有若总结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裕民惠民思想,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允许百姓从事有利可图的生产劳动,使百姓能够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得到实际利益。他说:“惠,则足以使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所谓“惠而不费”,就是要求统治阶级通过不与民争利,不夺小民应得之利的办法,来达到施惠于民的目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