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历史,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而不是其他几个季节呢?
秋后,秋冬,季节古代历史,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而不是其他几个季节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因为古人的生活就是以食为天,秋后就是指收货后的季节,那是人们才能有一丝空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古代刑法当中,死罪往往也有很多种情况,一般来说除了谋反这种要即刻处死的大罪,其余的死罪都要留在秋后处决,为什么非要等到秋后才能处决?
秋后处决指的是过了秋分节气以后再对犯人问斩,而这一说法也是有出处的。
《礼记·月令》有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
说到底,这其实是和古人尊崇自然有关。
古人认为春天,夏天这两个季节正是万物葱茏,植物生长的季节,这个时候是不能起杀心的,要不然就是有干天和。
然而到了秋冬两个季节,万物凋零,秋风萧瑟,正有一股肃杀之气,宜处死刑。
汉代法津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
唐、宋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
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说古人迷信,我觉得还真不是迷信。这与阴阳二气、风水有关。冬至一阳,夏至一阴。秋后问斩的,还可以继续投胎,重新做人。当然也要看犯人是不是罪大恶极重刑犯,一般这样的,都是立即执行,斩立决,不待时。但凡是斩立决的,都不能投胎,只能做阴魂不散的怨鬼,死后也是受极大罪!就是千佛出世,也难救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许多人说在菜市口这种车水马龙的地方上处刑有杀鸡敬猴的意思。这话说的也不假,古代多有秋后问斩一说,因为秋后庄稼成熟,农人进京采买,人多如杂,此时再处刑更有教育和震慑的意义。
旧时的中国人热衷于围观死亡。甚至把这种死亡当做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有人将这种死亡发展成了一种产业,从中牟利,令人讽刺的是清政府对这种行为实际上也是默许的。
不知大家是否对鲁迅先生的文章《药》有印象,文章中,清晰地描述了当刽子手杀死革命党人之后,拿着白面馒头沾了死去的人的血,再坐地起价,人们一时哄抢。因为据说沾了血的馒头可以医治肺痨,当然,这种现象是当年修建菜市口刑场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可一定程度上却却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上愚昧的现象。
到达刑场之后,犯人会从东向西依次排列,那时围观的人往往会围得水泄不通,每个人都兴致勃勃,把这当成自己的一种娱乐消遣,行刑完毕后刽子手会把犯人的头颅悬挂在菜市口很长时间,任来往的行人观摩,从而达到震慑的目的,这种场面 ,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想象一下,确实还挺令人后怕的。
一定程度上来说,将处斩地点放在菜市口和秋后问斩是一个道理,主要目的是为了震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有秋冬行刑的规定,主要是秋冬季节万木萧瑟,顺应肃杀之气,一般选择在秋分后,立春前,也即所谓的秋后问斩。这个时间,大多处于农闲时节,既可让农民观看行刑,又不误农时,起到警示震慑作用。据考证,秋后问斩最早可能出现在唐代,但到明清时才逐渐固定在秋后,清嘉庆以后又逐渐改为随判随斩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秋后是一个万物萧条的时期,也正是犯人最心灰意冷的时候。犯人死了后,怨气与唳气就少了些。当然喽,古时候的人是最相信封建迷信。做什么事都讲迷信有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在古代秋后问斩是为了顺应天意,毕竟在古人们的眼里秋冬季节万木凋零,到处一片萧瑟,给人的感觉就是象征着肃杀,所以就选在这个时候选择斩杀犯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