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客观的看待刘禅的“此乐间,不思蜀”?
司马,阿斗,蜀汉如何客观的看待刘禅的“此乐间,不思蜀”?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事实上,刘禅这次天才的表演,完全打消了司马昭对他的顾虑,从而得到善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禅乐不思蜀,实乃千古草包一帝。
刘禅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千百年来,草包一个,早成公论。但现在偏偏有人喜欢标新立异脑洞大开,说成什么明哲保身的大智慧,实在不敢苟同。
蜀间乐 不思魏也。刘禅在没做俘虏之前,贵为一国之君,绝对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也不会有人影响他的大智慧发挥吧,那就看看他都发挥了啥,《三国演义》是小说,咱不信他。《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里也没有褒赞之句,难不成陈寿和司马光都和刘禅过不去吧?作为君主,只会吃喝玩乐,斗鸡走狗,内忧外患,全不入眼,这叫哪门子大智慧?
此间乐,不思蜀也。刘禅做了俘虏后,为了保命,发挥大智慧,装傻。你也太小看司马懿的后人了。当年的装逼大虾司马懿在耳提面命子孙时绝对不会留下绝招不传 ,在得到真传的司马氏面前,蒙混过关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就算司马氏看走眼了,但保命不能仅仅为了活着,苟全受辱之命,有啥子意思?而且你一直将装傻进行到底,咋感觉和大智慧扯不上一毛钱的关系!
装傻是智慧,但真傻是真没智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导语:先看几个熟悉的歇后语: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阿斗的江山——白送,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司马昭试探刘禅——乐不思蜀
东晋的史学家孙盛,这样评价过刘禅:【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
对于后主刘禅,后世历朝历代的文学家、史学家基本达成了共识,两个字“庸主”,这帽子没那么好摘吧。
历史评论虽有偏驳之处,但也非空穴来风、随意揣摩,历史还是会在某一方面体现出自己的客观和公正。
提起他的“乐不思蜀”,有些人认为刘禅是在韬光养晦。
但根据他之前的表现,实在没法把他和韬光养晦联系一起,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刘备泉下有知,真的要跳出来再狠狠地摔他一次了。
俗话说的好,评价一个人,既要看他说了什么,也要看他做了什么。
诸葛亮在的时候,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死了之后,政事基本上又落到蒋琬等人的手中,每任宰相都是用到死,这些说明刘禅才智一般,是一个无主之人。后期重用黄皓,远离姜维,罗宪等人,甚至因为刘永的劝谏,连自己的弟弟都疏远了;又因为听信黄皓的谗言,不做准备,导致邓艾钟会长驱直入。
这些都表明了,刘禅这个人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受人蛊惑,他肯定不是那种大智若愚的君主。
客观地理解他的“乐不思蜀”,无外乎两种方向,真的和假的。
真的就是幼年承担了太多期望和压力,顶不住了,然后自暴自弃,完全不放在心上。假的就是想活下去,毕竟四十多年皇帝当下来,该懂得不该懂的都能明白一些了。真要说帝王权术一点不懂那就太假了。其实他的真也好,假也罢;决定权是在司马昭手里,司马昭觉得是假,那就是在韬光养晦;他觉的是真,那就是没心没肺。
然而这都没什么意义,因为司马昭不在乎。
此时蜀地已安,姜维反叛失败被杀,没有必要赶尽杀绝,留下他还能做个吉祥物,用来诱降孙吴,做个表率。
如果蜀汉局势未定,姜维打着刘禅的名号,高举反抗大旗,那么即使刘禅是痴呆症患者,司马昭也必欲先杀之而后快,避免被敌对势力利用。
所以,是真是假,并不重要,他的生死,完全取决于别人的心情。
而且汉献帝的寿终正寝,必然也给刘禅一个例子;况且司马氏作为高门氏族,不会轻易对统治阶层内部人士开刀。
如果让刘禅碰到刘裕,那么无论他的演技多么出神,多么没心没肺,也是难逃一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禅当时说法是保全自身苟安最聪明的做法。正所谓进退嬴缩,与时变化。当时历史条件下,你想要活着,就要选择乐不思蜀,丧失大志。人要学会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要学会随波逐浪,浪高时要进取,浪落时要退守,人生不是一味的进也不是一味的退,要看形势,看大势,看潮流,看风向,进退嬴缩,此一时彼一时。从大节大义看刘禅是昏人,但从他自身苟安看是万全之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禅生的太晚,登基时蜀汉已是无力回天,没有天时,此时曹魏大势已成,无非是能挣扎多久的问题,诸葛亮的错误战略,导致了蜀汉的力量大减。若诸葛亮不出祁山伐魏,全力自保,那么还有一线生机就是唯待天时,能熬到司马代魏,利用魏国内乱的机会出蜀入关,可惜!
刘备死的太突然,兵败而死,只能是临死托孤,但问题来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是很难获得权力的,无论诸葛亮在或者不在,刘禅都几乎没有真正掌权,既然不掌权,那么便不可能有作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