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客观的看待刘禅的“此乐间,不思蜀”?
司马,阿斗,蜀汉如何客观的看待刘禅的“此乐间,不思蜀”?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禅还善于协调内部矛盾,诸葛亮,姜维伐魏,反对者相当多,在刘禅的支持下,伐魏顺利进行, 也没有引起内部矛盾 。
刘禅素有“扶不起的阿斗”一说,被当为败家子,主要是作为亡国之君,乐不思蜀太过有名。
刘禅若生于太平盛世,应该也是一个守成之君,适逢乱世,国小民弱,非其一人可扭转乾坤,但身处险境,能寿终正寝也算是大智若愚。
所以说,乐不思蜀表现了刘禅的智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大家们也都有研究。《三国演义》这本书.....嗯...就是演义。但《三国志》是可以的。
那我就抛砖引玉,简单聊一聊。
刘禅(207-271) 蜀汉怀帝 又称后主 小名阿斗
正如题主所说“ 乐不思蜀” 这四个字大家都知道,当然也是由他所出,让他成为历史名人,扶不起系列的典型。听信谗言,任由宦官黄皓操纵朝野,与弟弟刘永都十余年之久不见,最后把老爹打下的江山弄没了。当然有些做法是洗不掉的,做了就是做了,不用洗。
问题来了:既然他这样扶不起来,如何当了40年的皇帝,他真的就是个小阿斗吗?
其实刘禅的才干是突出的,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无能。
刘禅接盘以后,这个烂摊子已经很难处理了,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以后,蜀就开始呈现出乏力的现象。魏国逐渐强大,和吴国的友好关系破裂,内部任人方面等因素。一个小孩子能把这些处理协调的很好,以至于出现百废俱兴的局面。“南平四郡,四郡皆平”,与吴关系重修,让蜀走出一节低谷。阿斗又将张飞的女儿立为皇后,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关于的孙子,这样做是为何?当然汇聚人心是肯定的,加强对权力的集中和把控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另外想想这岂不是活脱脱的一种“桃园结义”吗?把老爹的核心老干部们变成自己的可靠团队是很聪明了。还有魏延造反这件事,做的可以说也是情理之中吧。
再来说说大家关心的乐不思蜀,这里就百家争鸣了。他不战而降:扶不起。也有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通明的做法。那个时候姜维着急忙慌赶不回去,邓艾又冲在征蜀的第一线。另外说句难听话,蜀地本来就有因政绩、生活安乐而去附和阿斗的,现在弄成这样的局面,人家凭什么给你拼命?谁都知道蜀国灭亡是必然的了。他为了不让蜀国人饱受战争的创伤,不去伤民,甘愿沦为阶下囚,降魏后,阿斗获得称谓(安乐公)。司马昭给他安排蜀国宴会表演,问阿斗感觉怎么样,阿斗说“此间乐,不思蜀”。身边的人说阿斗你怎么能这样呢?你应该感觉悲伤啊。阿斗想了想对啊,我都亡国了我应该悲伤。司马昭又问了,阿斗感觉怎么样,阿斗努力想哭,装作悲伤的样子。司马昭说,你这样明显是装的,是不是有人教你啊?阿斗傻乎乎的说dei dei dei 有人教我这样做。司马昭疑心很重,看到这样也不在乎什么了,后来没有杀阿斗。试问一个君主真的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吗?这种做法难道不够明智吗?目的是啥保民保己。就这样装疯卖傻在大洛阳呆着。和孙皓比比,孙皓这孩子真是把吴国弄的很垮。孙皓的结果结局可想而知,这样想想其实阿斗的做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啊。自己的做法。直接影响晋对蜀地的政策。
成王败寇嘛。传统观念就是这样。阿斗要真扶不起来,那40年来稳固发展,使百姓免受战争摧残,轻面子,重现实,怎么会做到这一点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禅在投降魏国后曾经说过一句话“此间乐,不思蜀”,就因为这句话,刘禅被后世嘲笑了几千年,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成了昏庸之主的代表。但也有人认为“乐不思蜀”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是刘禅的自保之道。
刘禅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长在温室里的花朵。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登基,直到公元263年投降魏国,刘禅统治了蜀国长达40年之久。能在乱世之中维持统治40年,而且期间政治清明,百官团结,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刘禅不是昏聩之君,起码比吴、魏两国的皇帝强。魏国自曹丕之后,继位的皇帝就一个比一个弱,还让司马家夺了权。吴国的皇帝自孙权之后,更是直接被自己的臣子换了两轮,最后一个孙皓则是有名的暴君,荒唐无比。
我们先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阿斗的。刘备曾对刘禅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里的丞相指的就是诸葛亮,这段话其实是诸葛亮对射君说的,射君转告刘备,刘备再告诉刘禅。转了那么多次才到刘禅耳朵,诸葛亮应该没有拍马屁的嫌疑。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个评价也很中肯。诸葛亮的这两句话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刘禅有智慧,天性仁德,有容人之量。那刘禅是不是真的是诸葛亮评价的那样呢,我们可以拿刘禅登基后的事情验证一下。
刘禅登基时十七岁,刘备临死前特意叮嘱他“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一点被刘禅完美的执行了,直到诸葛亮死前,刘禅都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是因为刘禅昏庸懦弱,才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诸葛亮的吗,从刘禅后面的举动来看,显然不是。诸葛亮死后,刘禅就撤销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丞相这个职位,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分管军务和政务,费祎和蒋琬死后,刘禅更是直接军政一把抓。刘禅在自己有能力直接管理军政的情况下,依然能将大权交给诸葛亮而且完全配合,只能说刘禅是有容人之量,能为了蜀国大局,容忍诸葛亮这个权臣。
刘禅的仁德宽容也是有事实依据的,刘禅再位长达40年,但没有赐死过一个臣子,这应该是历史上独一份。李严犯了军法,导致北伐失败,还把罪名推在诸葛亮身上,刘禅只是让他罢官回家。魏延不顾军令,和杨仪刀兵相向,罪同叛逆,刘禅也因为他没有投降魏国而下令厚葬。黄皓擅权,姜维请求杀了黄皓,刘禅说黄皓只是个小人,没必要为难他,还让黄皓去向姜维赔罪。
诸葛亮说刘禅有大智,这一点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事件来证明,但刘禅是政治手腕一点也不差,就算不是大智,也绝对算不上昏庸。刘禅登基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却没有放任诸葛亮打压益州系官员,很好的维持了益州系和荆州系的势力均衡。同时期的吴国和魏国内部互相倾轧的问题都很严重,只有蜀国维持了既有争斗又有合作的良性竞争关系,这和刘禅的居中调停是分不开的。而且,诸葛亮死后,刘禅从分权到抓权稳步推进,平稳的将权利从权臣手中慢慢集中到自己手上,过程也很和平,这就需要很高明的政治手腕。纵观历史,哪一次君主收权不是腥风血雨,人头满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