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意义?
孔子,不了解,知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我们现在总是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人都喜欢“出名”,因为一旦出名就意味着高收入,高的社会地位,高的生活品质。
这就是人性当中的一个方面,试问,当你走在大街上,旁边有人说一句:“这不是那大明星XXX吗?”你虽然装作镇定,但是心里早已经翻江倒海了吧?
但是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其实这一句话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一个人出名之后,社会上会有很多人把目光转向他,如果他自己本身的生活习惯不是非常符合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话,他的小小缺点就会被无限制的放大,从而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十年,发生过很多明星跳楼自杀的情况吧?原因就在于此。
孔子的这一句话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天天想着让别人知道我们,这是虚荣心,我们要想办法消除这样的虚荣心,变成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人在仙境漫游,它不香吗?何必被很多人捧上天,容易摔死。
孔子的后半句就是对这个道理的补充,我们除了不要天天想着出名之外,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要了解人的本性。只有了解人类的本性之后,我们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更好的生活下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是曼声阅读,与你共同探讨!
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这句话是《论语.学而》里的最后一则,意思是:“不怕别人不知道我,怕的是我不识人啊。”
巧妙的是,在《学而》里,这最后一则与第一则遥相呼应,互为阐释。第一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看:别人不知道我,我却不气恼,不也是君子的本色吗?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的人。
2 作用:
首先,“不患人之不己知”,是修正人们的心态和品行。首先是要向君子看齐,要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其次是心态,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不认识自己。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有所作为,但是切莫心急,一心急就会犯“患人之不己知”的毛病,心态不对就做不好事,所以这句是说立身行事的心态问题,摆正心态是前提。
其次,指出“患不知人”才是立身行事的重点。人生在世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别人有时甚于了解自己。别人不知道你没什么,但你不了解别人就会出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不了解别人,就无法融洽合作,可能会遇上猪队友;也可能受骗上当,损失钱财;也可能与真正的朋友、君子失之交臂,留下遗憾。
3 现实意义
现实中这样的心态已成了常态。怕别人不知其名,相信宣传,工作交往中往往见面就递名片,高调现身,受不了“被冷落”的低调,而做起事来,却“不知”的时候居多。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又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是有的放矢,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正切中了人们汲汲于名利的浮躁和自以为是的空虚;他的智慧之处是,此言不仅适用于几千年前,同样适用于今天。孔子好像早已知道我们今天会有一句话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吧。
很高兴同你一起交流,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自知之明。无论是将自己看的太高,从而过于眼高手低与傲慢,还是过于谦卑,甚至卑微不自信,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也都容易在与人相处中出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理解我,我不犯愁,我担心的是自己不理解别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文化意义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人认为,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我认为这种解释可能不妥,因为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
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儒家本身就是入世的学说。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是别人了解自己。
这句话见于《论语·学而篇》最后一章,《学而篇》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专门论述了“学”的问题。
我们知道,《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那为什么要把这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整理在学而篇中呢?
实际上,这里的“不患人之不己知”句和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恰好是形成了对照。
《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提到了“学”,这也是孔子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孔子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见他对自己好学精神是非常自信和认可的。所以这也是《论语》开宗明义就要告诉我们,“学”是非常关键的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别人理不理解自己不重要,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结合孔子好学的这一点,我们更深一层探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个问题,既然《学而篇》里讨论了“学”的问题,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自己的才学或者道德,别人知不知道无所谓,对于自己来说是没有什么损失的。可是如果不了解别人,就失去了向别人请教、提高自己的机会呢?
上一篇:全球疫情现在这么严重,自媒体创作者的收益会不会受影响?为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