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有哪些方面相较两宋是一种倒退?
明朝,宋朝,朱元璋明朝有哪些方面相较两宋是一种倒退?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军事方面。
前文所讲,宋朝推崇重文轻武的国策,有鉴于五代十国乱世的教训,大肆打压武将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尚武之风从唐朝中期开始转衰,两宋时期完全没落。
宋朝对于将领掌兵进行近乎苛刻的限制,甚至在将领出发之前皇帝要替军队规划好进军路线,军队出征之后,将领只能不折不扣的执行皇帝的决策,毫无自主性而言。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还好,毕竟宋太祖本身是武将出身,而且还是五代时期的名将,对于兵事还是了解的。自太宗赵光义开始,皇帝对于军队的过分干涉成为宋朝军队作战的严重负担,大大削弱了军队战力。宋朝采取守内虚外的军事战略,将最为精锐的禁军放在东京开封周围,边境只留下战斗力较差厢军和藩兵。若有战事,则从东京征调禁军,贻误战机。
从唐朝安史之乱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开始渗透到长城以北,到五代时期,开始定居在燕云之地。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于辽国,长安地区又被崛起的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控制,汉族失去了两处最为重要的养马场。基于此,当宋朝的步兵面对到游牧民族的骑兵时往往处于守势。即便如此,在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还是能够保持不错的胜率,只不过基本上都是防御战的胜利,不可能扩大战果。因为步兵面对到骑兵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自己也跑不了。
正是由于兵种上的不足,反而激发了宋朝军队在军事科技上的发展,最为代表性的就是火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霹雳炮、震天雷、引火毬、铁火炮、火箭、火毬、火枪、火炮等火器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战争进入热兵器时代。《宋史》之中对元军攻打静江城时的记载:
“娄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
虽然宋朝在火器层面表现出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无法弥补自身兵制及兵种的欠缺。终大宋319年的历史,从未摆脱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军事短板,最后在崖山海战之中国运衰亡。
明朝军事制度主要是以卫所制为其主要特色。洪武十三年设立五军都督府,主要负责管理军籍,由兵部掌握士兵日常训练,规划,征讨镇戍等军政大权。若是遇到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择选将领,授予印信,带领从卫所征调来的军士出征参战。战争结束之后,朝廷收回印信,将领回朝述职,兵士返回卫所。这种将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的政策,与宋朝的军事政策如出一辙。虽然作战上可能会出现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现象,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止将领手握重兵培植个人势力。
于宋朝相同的是,明朝在火器的研究制造上同样杰出。明成祖朱棣在禁军之中设立神机营,专门研究使用火器。主要装备为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的枪炮部队编制比欧洲最早的西班牙火枪兵要早上一个世纪。不过火器在明朝所起到的作用远比宋朝要大,简单地说,宋朝对于火器的研究是因为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在兵种上的差异,不得不另辟蹊径;而明朝则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并不缺少骑兵,所以对于明朝军队来说,火器装备属于锦上添花。
谈起明朝的对外战争,首推的便是万历三大征,其中最为曲折光辉的就是万历朝鲜战争。日本丰臣秀吉野心勃勃,企图趁李氏朝鲜忙于党争之际,出兵占领朝鲜进而灭亡明朝。就在这个时间点上,明朝由于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国库充盈,吏治刷新正是中兴之时。李氏朝鲜不敌日军,向宗主国明朝求援,万历先后派军四至六万援救朝鲜,历时七年的明日战争,最后以日军败退,明军胜利而告终。同时这场战争也成为了神宗皇帝最大的功绩,进而名垂史册。清乾隆年间,到访中国的朝鲜人洪大容还曾对潘庭筠和严诚称道明王朝的再造之恩:
“万历年间,倭贼大入东国,八道靡烂,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且末年流贼之变,未必不由于此,故我国以为由我而亡,没世哀慕,至于今不已。”
经济方面
我之所以将经济放在最后介绍,因为在我的认知里面,经济因素往往是决定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繁荣程度和民心向背,宋明两朝就是很好的例子。
宋朝于明朝在经济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宋朝是典型的藏富于民,而明朝是特殊的藏富于官。大家都知道,宋朝的经济发展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是独一档的,真的可谓是空前绝后(ps:宋朝经济总量大致占据当时世界的22%左右,没有吹的70%那么多)。在宋朝商品化经济高度发达,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对于土地兼并问题的纵容,虽然大批量的土地兼并使得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田地。但是宋朝政府对于商业的抑制很小,无形之中将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逼成了工商业者。(像极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圈地运动)
在中国古代那个农业为本的社会之中,宋朝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七成来自商业税,太惊人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宋熙宁10年(1077)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可以比较一下,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
如果单单是商业上的高度发展显然是不够的,宋朝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同样亮眼。宋朝大兴水利建设,先后开发了比如:梯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等新兴耕地方式。土地面积从996年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1021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余顷。体现农业发达的最直观数据就是人口的数量,宋朝之前,中华大地能够承载的人数最多为8000万,一旦超过这个数字,人地关系便急剧恶化,社会开始动荡。而宋朝在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经过本土培育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北宋的人口峰值在靖康之乱之前,全国有2340万户、12600万人,在中国首次突破亿万大关。即便是只有江南半壁的南宋,人口峰值也有8060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从始至终都不是一个统一王朝,它用最少的土地养育了最多的人口,而且经济还十分发达,不可思议。
明朝人口众说纷纭,总也争执不下。大致的区间是6000万到1.9亿之间,我个人比较倾向于1.9亿之说,因为在明朝中后期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人口出现大批量猛增是合情合理的。
在经济方面,我没有像之前一样分别列举宋明两朝的制度和内容是因为真的,没得比!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最高收入的四十分之一,南宋二十五分之一。经济总量方面,直到清朝末年四亿人口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才勉强与宋朝持平。至于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直到1952年都没有超过宋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