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蜀汉,汉中,刘备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西进羌中,魏延在阳谿大胜魏国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因功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随诸葛亮讨伐魏国时,曾多次建议诸葛亮,由他率领一万精兵,由子午谷进军,和诸葛亮兵分两路进攻,最终会师潼关。
但谨慎的诸葛亮否决了他的想法。魏延因为自已的战略构想得不到实施,也对诸葛亮很有怨气。
魏延很会带兵,能力又强,但性格孤傲,别人对他大都敬而远之。惟独杨仪很不给魏延面子,魏延也对杨仪耿耿于怀。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兵北谷口,魏延任先锋。到了秋天,诸葛亮一病不起,诸葛亮自知大限将至,便秘密的同杨仪等人决定了退军事宜一一令魏延断后,若魏延不听从命令,大军可先行出发,不去理会魏延。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愿撤军,并说道:″丞相虽然不在了,可还有我啊。怎么可以因为丞相个人的事而耽误国家大事呢,还有,我魏延怎么会去听杨仪指挥给他断后呢?\"。当魏延得知杨仪已经命令大军依次撤退后,勃然大怒,抢先率部南归,并烧毁所过之处的栈道。杨仪昼夜行军,追上了魏延的队伍。魏延抢先占据南谷口,派兵袭击杨仪,将军何平在阵前痛斥魏延,得知实情的魏延部下军兵不听指挥纷纷散去。大势已去的魏延父子三人逃向汉中,中途被马岱追上并杀害。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已经是蜀国无出其右的大将,本来可以得到更高的官职,但由于杨仪心胸狭小,睚眦必报。而魏延又有性格缺陷,不能容人,做事鲁莽,导致矛盾激化,并造成严重后果。魏延英雄一世,最终却败在了我行我素的处事风格上,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可惜,可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诸葛亮死后,蜀国无人可制衡魏延,这是其被杀的最重要原因。
魏延是一员猛将,较早跟随刘备,立下赫赫战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刘备称汉中王后,出人意料地任命他为汉中太守,也可见刘备对他的信任。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这样的一员猛将,当关羽张飞等五虎上将纷纷凋零之后,他就是军中的标杆。
只不过此时还有诸葛亮能制衡他,且他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分歧。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有不甘居于人下的心,尤其是在军事上,常常和诸葛亮的想法不一致。
在诸葛亮死前和死后,也能看出这一点。
诸葛亮死前下密令,“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早知道他死后魏延会不听自己命令。
而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死后,大军回撤,魏延却想继续北伐,“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他的想法也大多数人相违背,最终以反叛罪被杀。
魏延即便不死于当时,他以后也会被处理的。
二、杨仪等人的诬陷加害也是重要原因
这还是性格惹的祸,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当时估计除了诸葛亮,他没有把任何大臣放在眼里。
但是杨仪也不理他这一套,“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使得两人关系极差。
诸葛亮去世前,与杨仪等人商议撤军计划,魏延本来以为诸葛亮死后,自己能代替诸葛亮,却不想还要受杨仪节制,很是不满。
“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于是魏延不按诸葛亮遗嘱断后,后来又日夜兼程,抄在杨仪前面烧断栈道,接下来两个人都各自上表说对方叛乱。
结果刘禅身边的人为为杨仪担保,刘禅也就认为魏延谋反了。
最终魏延被杀,杨仪还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并且夷其三族。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杨仪是恨极了魏延的。
魏延最终被杀,与杨仪泄私愤不无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魏延之死,确实颇有争议,说其是因谋反被诛,却无直接证据。题面上有两个有意思的地方:第一,魏延是蜀国所斩杀吗?第二,杀魏延是自毁长城吗?
历史上魏延是因为在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不和的矛盾激化,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而死。马岱自然不能代表蜀国,当时的杨仪,显然也不能。能代表蜀国的不争人选,非诸葛亮莫属。然而,斩杀魏延,是诸葛亮授意杨仪的吗?
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示诸葛亮在临终前设下一计,令马岱怂恿魏延大叫“谁敢杀我”,趁其不备斩杀魏延头颅,方才奏效。但是,在陈寿《三国志》等正史中,却没有这些记载。一定程度上,关于诸葛亮下令要处死魏延的说法,也是缺乏史料佐证的。按照正史上的记载,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随他便吧”。这就是诸葛亮的态度。诸葛亮之所以如此,也许是想确保蜀汉大军可以有序撤退,也许是想着在人才凋零的蜀汉,保全一位人才和经验丰富的老将。不管是何种原因,魏延都不是被诸葛亮及其身后的蜀国所杀,就只是死于党争而已。
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魏延之死,真的毁了蜀国之长城吗?恐怕未必。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记载:“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就是说他们两个人就像仇人一样,互相仇视对方,关系如同水火。
魏延虽骁勇善战、善养士卒。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能力越高,内斗造成的伤害就会越大。以魏延与杨仪不可调和的关系,没有了诸葛亮的制衡。两人之间的内斗足以把整个蜀国的国运耗尽。
一切自有命数,魏延虽非蜀国必杀之人,但从国之长远来看,却也死得不冤。可悲乎?可叹乎!
上一篇:2020年如果房地产商只剩下10家,你觉得哪几家最有希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