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蜀汉,汉中,刘备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蜀汉名将魏延的死杨仪负主要责任;董允、蒋琬负次要责任;当然魏延自己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魏延的责任
魏延在诸葛亮病逝后,存在一些过激的行为。魏延在和费祎作出退军部署后,费祎骗魏延说去劝杨仪,等魏延发觉后不对后,已经不能将费祎追回。魏延率兵南回,而且所过之处将所有栈道尽数烧毁,这一行为被杨仪利用作为魏延有谋反意图的佐证。
其实魏延并不是真心的想造反,只是想自己独揽兵权,继续和曹魏进行抗争,发挥自己的才能。
杨仪的主要责任
诸葛亮病情加重后,私下里曾召杨仪、费祎、姜维等谋划死后退军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就自行退回蜀汉境内。其实诸葛亮的意思是,如果魏延执意率兵继续攻打曹魏,那么让蜀汉的大部分主力按照计划退回关中,等待魏延兵败后,魏延自会退回汉中。
结果杨仪因为和魏延之间的私人恩怨,污蔑魏延造反,将魏延火烧栈道的事情上奏给刘禅。刘禅一天之内接连接到魏延和杨仪二人的奏书,两人互相攻击。
蒋琬、董允的次要责任
在后主刘禅不能拿定主意时,刘禅选择询问董允和蒋琬二人的意见,二人均保证杨仪是忠臣魏延是叛臣。董允,蒋琬二人属于益州的内政大臣,而诸葛亮在世时,军事、政务一手抓,他们惧怕这样的情况继续延续下去。如果魏延得到了兵权,那么魏延就掌握了军事的主动权,如果灭了魏延,那么军权上他们有可能会分到一杯羹。
总结:如果魏延真的造反,当初为什么不率兵北投曹魏。魏延的心思就是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中再没有可以率兵北上攻伐曹魏的帅才了,而北伐的职责只有自己可以担任。魏延完全是过于自信了,不然也不会被杨仪坑杀。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234年,也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逝世的那一年,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魏延因和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有矛盾,举兵控制南谷,阻挡蜀汉大军回撤,被杨仪派遣平北将军马岱追击魏延并斩杀之。
我认为:魏延之所以被杀最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朝廷已经认定魏延谋反,是刘禅为了夺回被诸葛亮控制了十几年的权力而做的一系列铺排,可是魏延之才不亚于关羽、张飞,为什么朝廷会选择自毁长城这一看似愚蠢的做法呢?
一、魏延本来就没有谋反,只是同样为了私怨要杀杨仪而已
可以说魏延和杨仪两人的底子都不是那么干净、大公无私,他们或许是政见不同,或许就是单纯地看对方不顺眼,经常有意无意地大吵大闹。
两人就像水火一般不能相容,分开来说都是有用之才,可一合起来,不是火烧干水、就是水浇灭火,绝对不可能混合在一起,就连在诸葛亮面前也丝毫不忌讳对对方的讨厌,已经到了拔剑的程度。
魏延和杨仪都是刘备器重的人,魏延在刘备时期就已经是汉中都督、镇北将军、都亭候,杨仪则是尚书,一内一外、一文一武,可是就和历史常有将相不和的情况一样,魏延和杨仪这对将相同样也是不和;
费祎的身世比较复杂,他的姑奶奶是原益州牧刘璋的母亲,而刘璋的弟媳又是刘禅的嫡母,费祎和后主刘禅之间有着七转八转的亲戚关系,同时又是刘禅的心腹,所以为什么只有费祎能够劝服魏延和杨仪,,原因就在于此。对于费祎的意见,魏延和杨仪还是要给点面子的;
可是即便费祎磨破了嘴皮,最应该为消解两人将相不和的诸葛亮却始终不发一言,两人既没有一个肯和蔺相如一样甘愿主动低头,主帅诸葛亮也没从中调解,这才导致了两人的私怨日益增加。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不是魏延杀杨仪,就是杨仪杀魏延。
我认为,魏延和杨仪两人的不和、拔剑、乃至于最后的兵戎相见,魏延被杀,杨仪被废,诸葛亮应该负一定的责任,他明明知道这两人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却始终没从中调解,单凭一个费祎,最多也就是暂时压住两人的邪火,而不能彻底平息。
所以魏延之死不管是杨仪自作主张还是朝廷的命令,反正当两人的上表都到达成都后,深知两人恩怨的蜀汉朝廷早已明白,魏延和杨仪之间一定会有一个牺牲,而刘禅和蒋琬他们此时最关心的只有:这个牺牲的人应该是谁?
二、对于蜀汉朝廷来说,死魏延要比死杨仪要好得多
作为掌握了蜀汉军事的武将,魏延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历朝历代皇帝对待武将那种特有的猜忌,而杨仪虽然权大,可毕竟是文官,他的地位是诸葛亮战时越级提拔的,是事急从权之举,要拔掉也比较容易,而魏延的汉中都督、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却是实打实由朝廷册封的,而且还是公认的诸葛亮继承人,要在朝廷上动他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相比起魏延来说,杨仪则更会装孙子,像上文所提到的“拔剑”的情况,在魏延拔剑之时,杨仪是哭哭啼啼的,这些情况都让人感到:魏延此人性如烈火,完全是关羽、张飞二世,支持他难免以后还会发生关羽骂麋芳和张飞打范疆的情况,相比之下杨仪的“懦弱”,却更得蜀汉朝臣的偏袒。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下皆避之。……平日诸将皆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加上魏延功劳大,能力又强,选择相信魏延的话会引发后续一连串不必要的麻烦:
从杨仪可以调动平北将军马岱来看,他已经是当时名义上的大军主帅,地位在魏延之上,统率大军,刘禅要的是大军平平安安地回来成都,不是要当法官解决事情、和稀泥,所以他必须站在杨仪一边,牺牲魏延;
费祎、马岱、王平这些重臣功将全部站在杨仪一边。如果朝廷选择杨仪只需要归罪魏延一人,可选择魏延却要得罪王平、马岱、姜维等外将,还得招惹那些将诸葛亮当成指路明灯的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以及蜀汉尊崇诸葛亮的百姓和官员,这样一来,蜀汉就得陷入更大的动乱之中,这是刘禅最不愿见到的;
以当时的舆论来看,魏延回国后势必会全面夺取诸葛亮的政治遗产。和诸葛亮一样,魏延也是北伐的坚定执行者,而经过了诸葛亮五次北伐后,蜀汉早已是国穷势弱,刘禅作为皇帝,他不允许再有“摄政王”的情况发生,况且当时的蜀汉已经经不起北伐的折腾了;
在局势不明的情况下,朝廷选择相信杨仪要比选择相信魏延要好,面对杨仪,至少还有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可以制衡,可面对魏延,这几个人就算制得住,可谁能预料魏延会不会来一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戏码,更严重的魏延还可能直接举兵杀了蒋琬、费祎等人,直接架空刘禅。
上一篇:2020年如果房地产商只剩下10家,你觉得哪几家最有希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