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蜀汉,汉中,刘备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可以说南谷疑案给了刘禅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大权独揽的机会,他在接收了魏延和杨仪的告发信后,肯定是最先回话给杨仪,信中应该会提到“将派大将率兵前去救援杨仪”的情况。要知道当时杨仪的兵力可比魏延多好几倍,完全有实力对付魏延,可刘禅还是派了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
这一不必要的军事行动,也相当于给杨仪放了一个信号,让他相信朝廷已经认定魏延有错,可以便宜行事,所以杨仪才敢派马岱斩杀魏延这样的重臣,先斩后奏,而且朝廷为了安抚杨仪等人,把魏延在成都的三族全部诛杀,完全把魏延之乱当做谋反案来处理,事后杨仪等人也没有被处罚,魏延就这样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三、解决了魏延之后,刘禅开始着手处理朝廷上那盘根交错的派系
魏延被以谋反罪处死了,军政大权也没被杨仪控制,而是被刘禅分而化之,互相牵制:
废除丞相制度,以原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统领国事,接替了杨仪原以为属于他的位置,将政权和军权分开,以免出现诸葛亮时期那样“军政集于一身”的情况;
任命舅舅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汉中都督,全面接收魏延的一切,控制住汉中这个蜀汉咽喉之地,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统领诸路军队;
开始一系列政治清洗,诸葛亮去世当年,被流放于梓潼郡的李严突然病死;位置次于李严的蜀汉第三号人物、中军师刘琰被弃市;次年杨仪被贬为庶人、流放汉嘉郡,自杀;斩杀魏延的马岱在击退魏将牛金后没有了记载,推测可能也在清洗名单中;
开始扶持心腹费祎、董允、胡济、宗预等人,让他们负责牵制汉中、江州、南中等地的封疆大吏。
当然就算最后已经认定杨仪才是那个有谋反意向的人,可刘禅还是没以谋反罪名将其定罪,只是将他流放,在他死后还让杨仪家人回到蜀地居住。毕竟如果杨仪被定了谋反,那就等于公布天下,魏延案是一桩冤案,有可能还要发回重审,这样一来势必会牵扯到当时案件参与者的身上。
在进行了一系列军政事务的安排后,姜维、王平、蒋琬、董允这些人依旧还是执掌着中央及边地大权,刘禅需要他们来抵抗外敌、发展内政,此时稳定他们才是重中之重,为一个已死的魏延去得罪他们,这笔买卖怎么算都划不来,何况就连刘禅自己也是这起案件的参与者,他自然不可能傻到把自己也给拖下水。
总结:魏延之死自然是一桩冤案,甚至比李严还冤,可朝廷在当时的情况下却只能选择牺牲魏延
当时诸葛亮刚死、魏吴方面蠢蠢欲动、南中地区暗流涌动、蜀汉全部大军又都在杨仪手上,内部人心浮动,外部强敌虎视眈眈,此时又爆发了魏杨之争,谋反之说响遍整个蜀汉境内,让人惶惶不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最关心的蜀汉大军没有过大消耗地回国,以便能及时补充各处要隘,恢复成都防务和安稳人心,他并不在乎魏延和杨仪谁谋反、谁被杀,甚至于刘禅更愿意看到两虎相争,他所派出的蒋琬精锐即是支持杨仪,更有监视和威慑杨仪的作用。
所以朝廷在谋反疑云之下,选择牺牲魏延之举,看似是在自毁长城,实际上却是在修补诸葛亮姑息的错误、在修筑另一道长城,要知道蜀汉并不止魏延一人,吴壹、马忠、姜维、王平、张翼等人,只要用得好,他们也可以取代魏延的位置,成为一道甚至于数道只听命于刘禅的长城,蜀汉没了魏延还是依旧运转,并没有说就此停滞不前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魏延之死是蜀汉后期的一大损失,也是魏延个人的一大悲剧,一千七百多年来,魏延的死因一直是个谜,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魏延是死于诸葛亮之谋,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历史小说,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不足于采信,而且正史《三国志》对这一观点也没有确切的记载。所以,魏延之死可能另有原因。
第一,魏延之死的直接原因是诸葛亮死后,军中无人可以制衡,破坏了诸葛亮临死前北伐撤军的命令。魏延早年就跟追随先主,后来随先主进入西川并立下大功,颇受刘备重用。刘备得汉中以后,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镇守汉中,连张飞为认为汉中太守非自己莫属,但最终刘备却把镇守汉中的重任交给了魏延,而且长达十年,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刘备即位以后,等魏延为镇北将军,由此魏延在蜀汉的地位可见一斑,即便比不上关张,但也不会差很多。刘备死后,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魏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关张赵马黄等将领死后,诸葛亮更加倚重魏延,魏延也逐渐成为蜀汉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但对于北伐,魏延却和诸葛亮有不同的看法,曾向诸葛亮献计子午谷奇袭,却被诸葛亮认为太过行险而未采纳,后来又多次质疑诸葛亮北伐战略太过于谨慎。诸葛亮在世尚能压制住魏延,诸葛亮死了以后就再也没人能制衡魏延了。果然,诸葛亮死前留下了撤军汉中的命令,并让魏延断后,但魏延拒不执行,说“虽然丞相亡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为一个之死而耽误了北伐大事呢?”,并追赶南撤的杨仪。魏延不遵军令的做法也引起了部下的不满,后来被部将马岱斩杀,并被灭族
第二,魏延之死的内在原因是他性格上的缺陷。正史记载,魏延性格孤傲,军中上下都不愿意接近他,尤其与长史杨仪不合,互相看不顺眼,势同水火。而杨仪和魏延这一文一武恰恰是诸葛亮在军中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诸葛亮死前,命令杨仪率前军撤退,姜维次之,魏延断后。魏延不遵诸葛亮军令,加之与杨仪不合,杨仪也要趁机要除掉魏延,两人矛盾爆发,蜀军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最终不遵军令的魏延被部将斩杀,杨仪在与魏延的争斗中获得胜利。
总之,魏延之死,直接原因是破坏了北伐撤退的战略部署,成为了破坏蜀军团结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内外原因则是因为其性格孤傲,与军中同僚不睦并引起争斗,将私忿凌驾于集团利益之上,最终身死族灭,令人唏嘘。
上一篇:2020年如果房地产商只剩下10家,你觉得哪几家最有希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