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家怎么看待子路受牛这件事?
孔子,子路,子贡大家怎么看待子路受牛这件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现代社会上,新闻媒体时有报道见义勇为、拾金不味的新闻。无可厚非,社会上还需要道德上仁义礼的行为,但若过于拔高个人的道德风尚,刻意营造“道德至上”的环境氛围,而缺失制度保障,那么这社会将难以有公平正义,正义善行也难以成为社会风尚。
在子路受牛事件上,小编认为以合理的制度保障以及必要的物质激励,才能鼓励和呵护正义善行,社会才会形成健康文明的风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老的道德绑架与反绑架事例,率真与虚伪的碰撞,行善与感恩的往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接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子路受牛受到了老师孔子的赞扬,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在子路看到有人落水,不顾生命危险下水去救人,救成功后才收了被救者谢礼一头牛,高成本的付出就有高待遇的回报,符合当时社会的情理,无可厚非。二是任何高风险的行为,大多数百姓会持有一种观望态度,子路救人后接受一头牛的丰厚回报,正如当今社会见义勇为的价值体现,在另一方面会促进当时更多的人去危境中解救需要帮助的人,唤醒更多百姓的心中善勇意识,更好的维护当时社会风气。三是子路是孔子高徒,是儒家学说的传播者,儒家思想宣传仁爱,仁爱本身构建在不违背人性的基础上,救人后收取被救人之礼,既有君子的仁勇,又有不伤被救者面子的礼智,这一做法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一味地强调道德的高尚性,而忽视了好人好事应有的社会回报,那么道德行为就有难以为继的危险。不求任何回报的道德标准固然高尚,但并非人人可为,也并非长久可行。
子贡赎人的故事讲,春秋时代鲁国规定,凡鲁国人看到本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可以将之赎回,费用由国家补偿。子贡赎买了一个奴隶,但它“发扬风格”,拒绝了补偿。世人夸子贡高尚,但孔子却责备子贡阻挡了人们继续赎买奴隶的好事。
子路受牛的故事讲的是,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酬谢他一头牛,他收了下来,孔子称赞弟子做的对,说以后鲁国救人的人会更多。
孔子对“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态度,启示我们道德建设必须正视人性人伦和人情,千万不能超越现实、违反常理、悖逆人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子路受牛这个故事,说的是子路曾经救了一个溺水之人,这个人就送了他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就收下了。孔子听了之后说,鲁国人从此以后都会愿意拯救溺水的人了。
这个故事和“子贡赎人”的故事,一起出现在《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二者正好形成对比。子贡赎了人不要钱,孔子批评了他,子路救了人,收下了牛,孔子却表扬了他。作者的评价是:“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孔子见得很细微,观教化长远。
不要报答,固然体现了高风亮节,是个好人。但是收下报答,却体现了行为示范的长远教化,堪称君子。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言行必须可以法效推广,才可以垂范万世。另一方面,如果小人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获得巨大的帮助,逐渐把君子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非但君子会更难行事,对小人的成长也没有任何好处。
这些道理都在几微之处,正是体现了儒家中正之道,也是儒佛之间莫大的区别。佛教逻辑是空手就去找别人要施舍,或者主张不求回报地去施舍。做好事容易,但是要不沽名钓誉,切实考虑长远的教化与影响,有社会担当,就不那么容易了。
作者:赓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子路受牛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微》: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上一篇:番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如何避免植株中毒?中毒后如何处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