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多年来孔子及儒家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有何影响呢?
儒家,孔子,思想多年来孔子及儒家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有何影响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多年来孔子及儒家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有何影响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知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绝大多数人不敢质疑老师、不敢质疑领导、不敢质疑专家、不敢质疑权贵,唯唯诺诺苟且偷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千多年来,孔子及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它的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处事,千百年来甚至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对中国教育的巨大影响
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孔子被统治阶级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比如主要代表人物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陆守仁、王阳明、王夫之等等。他们也大多数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而同时又都是杰出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尊孔读经的入学教育。儒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存在深远的影响。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教育公平仍然是现在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 在现在的中国社会教育资源仍存在巨大差别下,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对我们改革教育制度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中国的时代特征。
对中国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
自孔子继承和创新了西周时期周公旦的“以德配天”思想起,到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真正占据了中国历史的中心舞台。在儒家伦理的思想体系中,人格完善的追求构成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圣人”、“贤人”、“君子”是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标准。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特别是在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当代,我们更应该全面、深刻地反思。
但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比如独尊儒术,人治而不是法制,重道德而轻农工商,重义轻利,三纲五常,“理”大于人性等等催残了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环境,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也是现在社会所摒弃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主体意识,但主体精神始终保持着连贯性和统一性,这种延续对国人的思想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可以说是儒学家的基本主张。宋明理学肯定道德的崇高和尊严,它认为实行道德原则就是人生价值之所在,在现实生活中要体现道德原则,以实行道德原则作为人类生活的归宿,实际作用固然是维护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但也有重视精神价值的伦理意义。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俱存,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积极的影响
1.伦理本位与自我修身儒家文化中一个基本特征是伦理本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人伦关系为基点,以积极入世为目标,在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报效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孔子的基本思想点是“仁者爱人”,而后他又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这种推己及人、成己成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在道德上追求自我完善,正如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也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其基本要求是人要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先正己,后正人,先治身,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为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由以个人修养为中心,逐步上升到以报效国家为终极目标,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一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够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能够长期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2.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西方与中国截然不同。中国人重义轻利,西方重利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义高于利的原则。其后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说明他把“义”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大于利”,更明确了重义轻利的观念。
3.以民为本与君权至上的思想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伦理政治的核心,孔子认为国家的安定是以民心的安定为前提的,他主张以富民、教民为基础,在“民、食、丧、祭”中,民居首位。孟子则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张载提出了“民贵物与”;程颐则直言“民惟邦本”;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王夫之确认“君以民为基”。由此可见,“民本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集中体现。除了君主会依据时局变化实行“仁政”外,一些进步的在朝为官的知识分子,也往往以儒家这一主张为依据,不失时机的针砭时弊,劝君王减轻徭役、放弃苛政。唐太宗时的魏征、皇甫德参等人便进言以使帝王行明智之举。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是起了促进作用的,特别是减轻徭役政策的实施相对减轻人民的负担,缓解苛捐杂税造成的重负,这在推进社会的进步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君与民之间的关系无论多么和谐、融洽,从本质上说来,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仁政”是调整君民关系的一种手段,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方法,但这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上一篇:大一新生需要有一段感情经历吗(没有谈过恋爱那种),大家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