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早教到底有必要吗?
孩子,早教,家长早教到底有必要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婴幼儿是大脑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脑从出生时的350-400克【大约是成人脑重的25%】快速成长,到孩子7岁时接近成人水平【约1400克】,大脑迅速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最容易学习、模仿各种语言发音和运动动作。童年孩子会出现诸如语言、运动等多个“敏感期”,婴幼儿天生充满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好奇、探索之心。因此,启蒙教育及早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探索语言发音技巧、运动技能等,对孩子成长发育都具有极其重要方向指引作用,比如说7岁以下的孩子学习任何语言都不存在障碍,三岁以下的孩子练习各项柔韧性运动动作都不存在问题......
3、启蒙就是从生活中引导孩子成长生活的习惯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生产、生活更有效率。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成长方式与众不同,那么就必须明白一点:童年所养成的成长习惯决定着人生的未来。孩子成长的习惯包括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父母的言行示范所承继的成长习惯,这些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童年是人一生之中最易被教导的时期,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学习“专家”,他们天生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抗拒之心,游戏就是孩子们最乐于接受的启蒙教育方式。“诺贝尔奖”是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奖项,“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一直被人们所崇敬。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孩子学坏容易学好难,个人的成长习性一旦养成,想要扭转、改变会比做任何其他事情都更为困难。父母是孩子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启蒙老师,启蒙教育就是从培养孩子成长学习的行为习惯开始,只有从小养成了乐观积极、勤奋好学的学习成长习惯,才能使孩子受益终身。促进孩子学习成长就是在孩子行为习惯上“逼”他们一把,引导他们养成好阅读、勤思考、爱探索、善合作的积极学习成长习惯。
俗话说,“育林先育苗,育人当育小。”家庭教育对个人人性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全面性和深远性。家庭生活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学的素材和行为实践案例,家庭生活是人性形成的基础。简言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养育人性达成幸福人生,就是培养孩子学习成长的习惯、就是为人生成长启蒙。
每个孩子都期待找到自己的“同类”
早教应在生活中进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是指:① 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体教育的作用;② 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③ 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启蒙教育就在生活中,就是家长有意识引导孩子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行为。
家庭教育就是的好家庭生活,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根据每个孩子所具有的不同成长特点,“因材施教”给予他们生活上最迫切的成长关怀。家庭教育在于帮助孩子们养成热爱生活、热爱成长的生活观念,它不应该与学校教育比传授知识的多寡、不应与社会教育比能够赚多少回报,它是教导孩子们积极面对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当一个孩子消极对待生活、缺乏生活热情的时候,他所做出的选择就容易极端化、简单化,就容易激化生活矛盾进而危害个人和社会和谐生活。
1、家长“知己”是做好早教的基础
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自知者明。”自我认知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最简单的说就是人的眼睛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只能见到自己约50%的身躯外壳,至于大脑思维、身体内部构造几乎一无所知,如果以视力所见,那么人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能够清晰认知自身的比例不超过10%。所以,人生最难的事情就是认清自己,为此人类生命科学一直在为探知人类自身而不懈努力。
教育知己的基础就是要知道自己有什么、会什么,如果把教学活动比作商品交易,那么作为店主您应该清楚店中有些什么样的货品、它们的成色几何、应该如何呈列它们给顾客......教育是人点亮人的活动,是通过师长的言行示范为孩子们指引方向,让孩子们成长之路更顺畅。那么,师长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学识家底、知道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清楚自己该以何种方式教导孩子们。当然,学校老师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指引,需要做的就是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孩子们制定细部的教学教案,也就是备课;作为教育的另一个主导者,家庭中的家长却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每个家长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决定如何教导孩子,这就需要家长做到一个基本准则“严于律己、宽以待子,己所不欲、勿施于子。”简单说就是家庭教育应该从家长的行为示范做起,家长应成为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
知己为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量力而行“,就是知道自家能够为孩子提供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什么东西是自家的优势、哪些东西需要继续学习借鉴。真实的做到不“迷信专家“、不盲听盲从,对孩子成长有益的行为习惯应坚持不懈。做到对自己了解,同时还必须了解自家的孩子才能践行“因材施教“。
2、知子是实施早教的前提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而独特的。对待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都是,家庭教育应给孩子贴个“好标签”,为孩子成长进步点赞。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词语名称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儿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上一篇:预产期赶上大冬天,坐月子必须坐满42天吗?只坐30天,有什么不可逆的危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