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蕴含了老子怎样的告诫?
大道,道德经,老子“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蕴含了老子怎样的告诫?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本章老子讲了二种对修道的曲解,一种人认为修道得进深山老林,与也隔绝,致使朝甚除,田甚芜,仑甚虚,这是对修道的曲解,另一种人就是借传道之名行谋财之实。实为强盗头子,不是正道。修道是百姓曰用而不知。独圣人知之,圣人传道也是很艰难,不得其人,不能传,紫阳真人,三传非人,三遭祸患。所以唯施是畏,民甚好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③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使我坚定不移的有了知悉,在修行大道的过程中,唯有施舍是人们最畏惧的事情。
圣人的观察使他们得到了毋庸置疑的结果,介然,在这里表示非常肯定。这个发现就是人在行于大道的时候,唯有施舍最重要,也最难以做到,因为它很容易让人产生惧怕心理。
其实,稍有修行常识的人都知道,布施是修道的基本主题,也是自古以来诸多成道者摆在首位的修行方法。施舍和供养,有令常人想象不到的功德力量。没有施舍精神,行道就是一句废话,决然不可能成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句可与圣人不积论。
道家无为才无不为,
为则不可无也。
行于大道,
这个有点意思,
比如我现在正往南昌去,
这个方向已经定了,
我们没什么别的事要考虑,
手握方向盘?
再来一个别的,
也许是好事,
但于道如画足,
危道甚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告诫大家不要被眼前的名利所迷惑,要保持足够的清醒无违天道而行。什么是天道呢?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呢?就是与人相处平和而与世无争,这是天地对万物的恩惠。出生在这个世界不是要来争夺什么,而是与万物一起平和而行,虽有所取,适可而止,且取之有道也。也就在合理范围内获得是可以的,要公平待事,平和待人。这句话里的“施”是邪的意思,就是不合大道。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无违天道而为,整个篇章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进行阐述说明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咱不是文化人,搞不来这个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可以,请辩证的去看待这句话。
在老子讲这句话的年代,是相对荒芜的时代,无论是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都非常匮乏。如果站在底层人民的角度理解,是自我提醒,也是一种讽刺渲泄。提醒自我(普通大众)要顺应天道;讽刺上层社会的人不懂天道,顺带发泄自己心中不平的情绪。
那么,从现在和平年代来看,更多的是警醒。无规矩不成方圆,有可为亦有可不为。需要警醒的是,要懂得明辨是非,要知道审时度势,要顺应形势;切不可走上歪门斜道(诸如坑蒙拐骗偷等),切不可沾染不良习性(诸如黄赌毒等)。
当然,仅为个人意见。各位看官见仁见智,如若不喜,权当缪论。
上一篇:第一次只吃苹果减肥3斤,第二次2斤,快反弹了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