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公司初创,创始人之间的股权,如何分配呢?
股权,合伙人,公司公司初创,创始人之间的股权,如何分配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3 股权怎么“拆分”?
分清了股东类型,我们再来“拆分”股权。
我们天天说股权,但你真的理解股权到底代表哪些权利吗?
通过下图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理解股权代表的各项权利,而且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通过持股结构设计和股权协议约定,股权所代表的各项权利是可以拆分的。
这就给我们股东权利分配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4 股东述求和股东权益的的重新组合
搞清楚了股东诉求,也弄明白了股权所代表的各项权益怎么拆分,接下来我们就要做“诉求”和“权益”的重新组合。
下图是一种典型的重组方式,仅可作为参考——要知道,从来没有一种模式或者模板能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一定是根据企业当下的问题拿出当下的方案。
至于怎么做组合,使用什么工具做组合,我们会在后续的篇章中重点剖析。
50家百亿巨头的股权设计(1):成功企业都在用的方法论
【作者简介】
曹子健,合伙工坊联合发起人,大声方案事务所股权合伙项目部负责人,中国创投会副秘书长。
鹰潭市人社局、南昌市经开区、吉安市井开区、正和岛江西 、江西财经学院科技金融中心特约讲师,中科心客、赣商联盟、小米谷仓创业学院特聘专家。
《50家百亿巨头的股权设计》系列,一共规划99篇纯干货的微信图文。有专业理论、有实战工具,还有各家龙头企业的股权案例分析,涉及农业、地产、快消、互联网、制造、金融、文化等各个行业。扫码关注大声方案事务所,不要错过每一期精彩干货。
大声方案事务所
大声方案事务所转为股权、组织、资本、营销等复杂的商业问题量身定制可行的解决方案,再通过“交钥匙”工程帮助企业成功实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双创时代,创业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正日益高涨。与此同时,创业企业的治理问题也正在困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但是非常遗憾,创业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却往往不被创业者重视。企业治理制度设计和机制安排是创业企业经营管理最为重要的内部微观制度环境基础,好的公司治理是创业企业赖以生存并获得持续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内部制度和机制保障,糟糕的公司治理则是创业企业表现不佳甚至失败、创始人团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矛盾重重甚至分崩离析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对创业合伙人而言,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往往是创业企业的股权架构应该如何设计?股权应该如何分配?这也是创业企业治理最为重要的部分。实际上,创业企业的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分配事关公司利益格局和利益分配,是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必须迈过去的“生死劫”。渡不过此劫,意味着创业企业在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层面先天不足,极有可能陷入内斗散伙倒闭的境地,或者暂时成功了却留下诸多不知何时爆发而且可能致命的后遗症。股东出资义务更多源于股东之间的书面约定(出资时间、方式、附条件)。《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14条:股东的出资方式应当符合《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股东以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财产出资的,其登记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未出资或抽逃出资,股东可以被除名。《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7条,股东未按章程约定履行出资义务或抽逃全部出资,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缴纳或返还出资的,公司可以以股东会决议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对于该股东除名决议,该未出资股东不具有表决权,即便该股东系控股股东。
股权指的是基于股东出资义务在工商局登记的股权。限制性股权指的是在某一方面有限制性,比如设计了股份绑定机制,兑现、转让、质押和处理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股票期权则针对企业员工,主要是激励核心员工、高级管理人员等。
股东权利是复合型权利。《公司法》第4条,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股权可以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控制权和收益权)。自益权主要包括股利分配、新股认购、股份转让、剩余财产分配权;共益权主要包括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董事监事和清算人解任请求权。股权权能可以分离,比如可以委托他人管理。基于股东权利,公司章程或其他相关法律文件(比如股东签署的投资协议、补充协议等)通常会列明股东共同出售权条款、优先认购权条款、优先购买权条款、提名权条款(比如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合伙人制度)、优先分配权条款、反稀释条款、股东登记权条款、业绩补偿与业绩承诺条款等。一般而言,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分配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所列:
公平原则:“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务必坚持并实践公平原则,创业合伙人对创业项目的贡献或潜在贡献与其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
效率原则:股权分配需符合资产专用性原则,股权架构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并有助于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与经营管理效率。
控制原则:在初始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分配及其之后的重大变动中,需要着重考虑创始团队对创业企业的控制权安排及保障。这对于激发、维持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与经营管理效率都相当关键。
资本运作:初创企业的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分配要有利于后续的融资和IPO安排,以便借助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快速发展。
避免均等:尽可能杜绝糟糕的股权结构安排,比如55开,或者333之类,避免制度层面的先天不足,最好一开始就设定好。
动态原则:创业企业的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分配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要在动态的层面符合资产专用性原则,在创业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合理竞争,适时调整或改进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分配,实现重要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相容。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分配是创业企业治理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其他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的基础。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影响极其深远。同样,基于人性的基本面,合理的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分配不仅要激发创业合伙人的企业家精神,凝结关键人力资本实现激励相容,而且也要注意监督制衡机制的考量。基于前文对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分配的讨论,个人建议创业企业以斐波拉切数列(1, 1, 2, 3, 5, 8, 13, 21, 34, 55,……,从第三个数开始,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而且越往后,相邻两个数的比值越接近黄金分割点)中的数字作为临界值设定公司股权结构,同时注意到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一般规定。比如,未获得外部融资的初创企业创始人持股55-67%,当然,如果最初创业合伙人比较多,创始人或者主要的创业合伙人持股比例建议为50-55%,另外,在企业刚刚创立时创始人持股比例,特别是控制权/投票权可以更高一些,比如67-89%;其他创业合伙人持股21-34%,为后续加入的合伙人以及核心员工预留13-21%的股权,可暂时由创始人代持并行使相关权利但不包括收益权,相关收益作为公司留存支持公司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