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存天理,灭人欲”是指不能把欲望凌驾于基本道德之上,这样理解对吗?
天理,人欲,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指不能把欲望凌驾于基本道德之上,这样理解对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也许。
天理是在每个人出生前就存在了,象“环境”这个词比喻的那样。
人,一生出来,就全部浸润在“环境”中,就存在于“天理”中。
人一有自觉,就分出“我”与“我之外”的分别心。然后做一切事,本能地为“我”,这是人们天然的本性,没这本性,就不可能绵延几千年。
但是,人的为己本能是不受控的。人们是多了还想多,利己的心是很难控制的。这就由本能升级为“欲望”。
可以说“人欲”就是指这种“失控的为己的生物本能”。是有智慧的人指出的症结点。
故,灭人欲是指个人休止住“失控的欲望”。存天理是指在心中留有天下道理,以明白,为什么要灭人欲。
古文简炼,今人细腻。把"人欲”与正常生物本能和基础生存习惯挂勾,那是曲解了古人的智慧了。所以,静心想想,古人说得没错,是我们极端化了。留下这些言论的古人是明白天道的温润君子,不会做极端的思想的。是现在的我们在尖锐理解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现在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存客观,灭主观。举个例子:橘子是客观,橘子皮是主观。整个修行过程就像是拨橘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理学的理就是道。
理不只是规律,是存在的实体。
心即理。
灭人欲不可取。
天理与人欲不是对立的。
人欲升华后就是天理。
人类最高的欲望是回归理天。
理天是最高的,其次是气天,最次是象天。
回归理天就能永生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在修身时,的规范,当静坐时,观想的的时候,是不能有太多的私心和欲望的,当心里澄清明镜时,只剩下天理就存着,那明清的水在这个天理的范畴下,流动不息,此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这珍贵时间,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首先呢,我们看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是: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出自: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扩展资料:
朱熹的理论体系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理是事物的规律。
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身体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上一篇:摄像中如何更好的拍摄成组镜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