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存天理,灭人欲”是指不能把欲望凌驾于基本道德之上,这样理解对吗?
天理,人欲,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指不能把欲望凌驾于基本道德之上,这样理解对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朱子理学 “灭人欲”是有条件的。朱熹认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提出“遏人欲而存天理”主张。这说明“遏人欲”与“存天理”是相互联系的,“遏人欲”以“存天理”为条件,并不是无条件的。朱熹著述中“灭人欲”与“遏人欲”并用,“灭”字,以文言文含义,并不一定作 “消灭”之解,而是“遏制”之意。就是在“天理”面前,不能让“人欲”横流。可见,“灭人欲”,是有标准的。实际上,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社会中的人,假如受利益驱动,不顾自然生态平衡,无视社会群体的利益,做出破坏之事来,显然是一种非道德的行为。这种欲望自然属于“灭”的之列。如果任其为所欲为,就无 “天理”可言。显然,“存天理,灭人欲” 是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需要。
朱子理学中 “天理” 、“人欲”有着规范内涵。朱熹曰:“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把人的伦理价值放在以非人类的自然界为背景,把社会伦理道德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认为 “天理”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是事物本来之规律,也是社会之秩序。而“人欲”是指人类本性中带有贪婪、自私、虚伪等恶念,即非正当之欲。人是从丛林中走出来的,有时免不了还有动物性甚至 “兽性”,这就是朱熹所要“灭“的有违真、善、美的“人欲”。清代学者戴震说,朱子理学把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本性欲望,都归入要‘革尽’的‘人欲’之中。这显然是误读或曲解。
朱子理学 “存理灭欲”属心性修炼范畴。在朱熹看来, “存天理”就是存善,“灭人欲”就是去恶。通俗地说,就是要遏制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遵循社会伦理道德。“存理灭欲”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力量,而是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达到“自然纯成”。朱熹的学说劝勉士人修身养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实,人活着就是修行,只是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标准而已。以今天观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在客观上是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秩序,这是历史的局限。但若因此全盘否定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不是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朱子理学“存理灭欲”并非泯灭人性。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又说,对人欲的满足,如钟鼓、苑囿、游观之乐,好勇、好货、好色之心,也是天理之所有,而人情所不能无。也就是说,符合道德原则的所有欲望,就是“天理”;反之,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只图个人享乐,那是“人欲”。可见,朱熹承认人们正当欲望,反对笼统地倡导无欲。对理学持批判态度的清代学者戴震也承认,“灭人欲”标准在理论上成立,至于 “三纲五常”则应作具体分析。“三纲五常”本是孔子理论,后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渐渐地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从而把封建礼教推向极端。客观地讲朱子理学传承“三纲五常”理论,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即使今天也不过时,而是值得推崇的。其实,历史上的任何学说都会有局限性,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境况下来考察,必须把它的原文本意与被篡改的版本加以甄别,不可混为一谈。
朱熹 “灭人欲”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者(含士人),而封建制度本质上就是维护少数人利益的,这就决定了其主张推行的阻力;在实践中“天理”与“人欲”容易对立,把本属于社会伦理的需求,视为非正当的人欲;在社会还没有确立规范的“天理”标准时,也容易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以致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当然,这并不是朱熹的本意。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免不了也有糟粕,后人对其学说本应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现实往往偏向两端,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就要古为今用,而不是食古不化;当然,也不是否定一切,无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朱熹置身南宋时期。当时偏安江南的统治者腐败无能,致使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存天理,灭人欲”产生于那种背景,不能说是无的放矢。“正君心”就是朱熹一贯的政治主张,他曾多次向孝宗、宁宗进言:“正君心以正纲纪”,为此险遭杀身之祸。可见,他并非趋炎附势之徒,而是品性耿直的学者。朱熹在仕途上一直磕磕碰碰。他18岁高中进士,以后的50多年间,在外做官只有九年,待在朝廷伴驾的时间只有46天,这说明当时朝廷并不赏识他,理学被重视是在他辞世之后。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朱熹的新儒学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都有广泛影响,有的至今还起着教化作用。以韩国为例,他们的伦理道德依然是信奉“仁、义、礼、智、信”,从其电视剧中就可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国家推行依法治国,人民成了国家的真正主人,人的价值已被充分发现,人权得到宪法法律的保障,这无疑给私权领域和人的充分发展,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在社会发展进程和人们的生活中,依然会有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免不了会有利益冲突,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教化;而对真善美的追求永远是健康文明社会的价值观。这样,人的建设的重要性也就更加凸显。为此,让朱子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这样理解应该是错误的。应该说的是要求人的思想,言语,行为,观念,看法,待人接物,符合自然规律原理。灭掉人的贪心欲望,主观的妄想造作,提倡一切随缘,致力于无脱无縛,无垢无染的无为而为的高尚境界。欲指的是贪心,妄想分别执著。
上一篇:摄像中如何更好的拍摄成组镜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