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存天理,灭人欲”是指不能把欲望凌驾于基本道德之上,这样理解对吗?
天理,人欲,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指不能把欲望凌驾于基本道德之上,这样理解对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天理!有安于人欲的布分,人欲中是理的使用。为表相。因为天理下的人!也必须食性也!否则!天地间缺人气了!!!怎么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虽然我不知道是谁否合我的本意。但是在场合氛围工作之间交流就是见实见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所说的是宋代所提倡并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好与坏也不尽然。
理学是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由北宋五子创建,代表人物为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宋代分南北两宋,而两宋时期文化整体风貌的变化与程朱理学是分不开的。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理”,而且还高调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就是让人们认识“天理”,了解“天理”是讲的什么道理(即纲常伦理),同时还要让人们自觉的,发自内心地遵循“天理”,以此来作为行为准则。
为了让人们找到怎么自觉遵守“天理”的方法,朱熹精心改造了汉代儒士编纂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地自我养成方式,这个方式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中是这样描述这种自我养成方式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从”格物“到”致知“,实质上是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成内在的主动欲求,就是要让人养成习惯之后完全的被这种规范所折服,从而心中产生一定要这样做的渴求,这也可以看作是伦理学上的”自律“,有了这样的自律,才会正心,从而完成修身乃至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
自宋代以后,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远且特点鲜明。由于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情感欲求)对立起来,进而用纲常伦理来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了强大的约束。
理学专求“内圣”的处世路线以及“崇尚礼仪不尚权谋”的思想趋向,则把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地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这很大程度地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败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都是侵染了理学重节气和德操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与理学注重知性反省和造微于心性的趋向相一致,宋朝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了精致和内趋的性格。大家熟知的宋词本是起源于市井的歌谣,而因为文人的介入变得日渐高雅。与含义阔大,形象众生的诗不同,词小而狭,巧而新,更侧重于音律和语言的契合,意境摇曳空灵,走的是幽约怨悱的路线,寄托缥缈且惆怅,极为细腻,极为精致。
两宋士大夫文化的其他领域,也都表现出与宋词,宋画相通的性格。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饮茶“品第之胜,烹点之妙,”也具备非常高雅的意境。文人玩赏的瓷器脱略繁丽,重意境,服饰也“惟务洁净”,以简朴清秀为雅。
受到理学的影响我们现代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和各种社会生活活动的品味都趋向于内省,精致,和雅致。这似乎已经成为现今社会被普遍认同的一种狭义的文化标准,事实上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且具备很强的包容性的,在国家复兴之路上大刀阔斧地向前迈进的同时,我们应该更深刻的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立德,立言,立功,继承那些优良的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进步履行使命,为家庭和谐承担责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天八卦,正位在乾坤,天地无私,象征天尊地卑!
后天八卦,正位在坎离,火喜水淫,对应物欲性欲!
既然提倡天人合一,自然就是崇尚回归先天特性,摒弃后天偏斜!
所以说存天理去人欲,实际上是弃后天归先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摄像中如何更好的拍摄成组镜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