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存天理,灭人欲”是指不能把欲望凌驾于基本道德之上,这样理解对吗?
天理,人欲,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指不能把欲望凌驾于基本道德之上,这样理解对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里朱熹进一步阐述了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有天理,便会有人欲,因为天理必须有人安顿的地方,安顿得不好,人欲就出来了。人欲也是从天理里面出来的,因此人欲中也包涵着一定的天理。
“此不是有两物,如两个石头样,相挨相打。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底是人欲。”——《朱子语类》
这里更是直接指出了天理和人欲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而只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关键只在于人的心,符合正常需求及规律的就是天理,纵容感情欲望的则是人欲。
可见,天理和人欲的区别关键在于你的心,在于“度”。用现代的说法来理解,这个“度”就是指道德及法律规范。只要是符合道德及法律规范的,那么就是符合天理的,反之,则是人欲,是应当戒除的。
“存天理,灭人欲”也并非是要禁锢你的自由,扼杀你的人性,而是要你遵守道德规范,做到事事问心无愧。
“存天理、灭人欲”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既有动物本能,也有社会性。“食色性也”是人类的动物本能,而遵守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则属于社会性。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要满足自身的动物本能,也要用社会道德规范来克服它的无限膨胀,以便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
因此,人的社会性与动物性都不能否认、不能忽视。单方面追求社会性,会压抑禁锢人性,人性得不到成长与圆满,必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单方面追求动物性,则会使得物欲横流,私心欲望无限膨胀,最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毁灭性后果。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而“存天理,灭人欲”则是让我们要兼顾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即要满足人性的本能需求(存天理),又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去除超出合理需求的欲望(灭人欲)。
当一个人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那么他就能克制自己的私心杂念、克服物欲迷惑,他的行为就能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多福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他自己也能在这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没有规范,有些人会无限满足个人欲望,这样就会影响其他人满足自身的欲望,所以需要法律和道德来约束一部分人的欲望,以使更多的人可以满足更多的欲望。
人都有欲望,这就是天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不能将欲望凌驾于基本道德之上”是对“存天理,灭人欲”随意性解读,不准确。
1.“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朝朱程理学的思想主张,意思是:要认知并尊重社会的人文理性的秩序规范,去除个人的自然感性的过分欲求,构建大同和谐的社会共同体。
2.要正确理解古人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必须先把其中的概念界定清楚,再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阐释明白。
“天理”,是指先验的秩序规范,也就是天宇世界与社会人生必须认知与遵从的原则与规则,具有普世性、崇高性。“天理”与“天道”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天道”是生命现实于世俗的根据,也就是他本身入世的使命责任。换句话说,“天道”是生命的来源与动力,“天理”是生命的轨道与边际,二者是生命的天经地义,不可或缺。
“人欲”,是指人超过本能价值需求的过度欲求。本能需求是正常的天性,有本能需求才有现实价值,没有本能需求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人与其他生命是有本质区别的,基点在于人有自由意志,正因为人的这个自由意志导致人内在思想的无限性和外在言行的局限性之冲突。因此,人超过自身价值需求的过分欲求就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就“人欲”。
不对个人的“人欲”予以谨慎的监视与管制,人世间就会罪恶滔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会不得好。监视与管制“人欲”防止以及处置其泛滥的东西就是人文的道德、制度和法律,而这些道德、制度和法律的终极依据就是“天理”。
3.“天理”本身是存在的,问题在于“天理”并不是人生而知之的,更不是为人能够自觉而自然遵守的,也就是说知“天理”与守“天理”是需要教化的。教化的前提是要把“天理”明白地揭示出来、明晰地固定下来、明确地坚守起来……这就是“存天理”的意思。“存天理”不是玩乐游戏,而是严肃的人文建设,其意义在于发扬“人性”、节制“人欲”,保障人类社会大同而文明演绎。
也就是说,“存”是对“天理”崇高的敬畏,而不是只仅存“天道”;“灭”是对“人欲”严谨的操守,而不是要消灭“人性”。
回顾华夏民族近1000年来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历蒙古人、满族人及苏俄人的残暴蹂躏,几乎就要断代而魂飞魄散!
不是么?敬扪心自问:当下有几人完整地读过古典四书五经,更不要说正确理解它们了。
不是么?请仔细看看:本条的众多评论,有几人是心平气和,更不要说遵循中庸之道了。
台湾大学的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解读古典《易经》、《道德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有理有据,深入浅出。本人佩服之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作为朱熹的代表思想,一直被后人所诟病,被斥为“扼杀人性”。这对朱熹来讲,其实是不公平的。在大力提倡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进行新的研究和评判。
上一篇:摄像中如何更好的拍摄成组镜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