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官服到底是谁设计的,为何如此设计?
官服,朝服,清朝清朝官服到底是谁设计的,为何如此设计?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单满族行家加蒙古族人行家,是设计不出的,应有此种汉族人行家或世家配合才能设计出来。然后满汉结合而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宁完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设计领域创作者,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是谁设计的?
对于补子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无明确的定论,多数学者认为补子起源于唐朝,以不同的官服袍子锦纹来定等级。武则天统治时期经常赐文武百官袍绣,用狮、麒麟、对虎、豹、鹰、雁等鸟兽类动物做纹饰,也能看出官服的图案种类之多。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明朝采取专制制度,对服饰及图案的规定十分具体,官服上必须缀以补子,以区分等级。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 年)最终定型,补子以动物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袍色花纹也有各自的规定。
所以,清朝在官服制度上是对明朝的一种改制和继承,虽然废除了明代的服饰制度,带有满族服饰的特色,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沿袭了前代,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官服上的补子。清朝在外褂上加上表示官职大小的补子,饰在胸前和背后。
清朝的补子一般采用正方形,且要比明朝补子略小,长宽在 40 厘米左右。而皇子、亲王、贝勒、贝子等皇亲可用圆形补子。补子的色彩和纹样一般都用彩色,底色选用深色系,有绀色、深红色及黑色等。补子全部织绣单只鸟、兽,四周装饰花边。文武官员的补子是以鸟、兽图案为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补子是中国封建时期的官服配饰,在外褂的前胸及后背缀以金银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背胸)”,是官品级大小的标志。清代人刘廷玑在其笔记《在园杂志》中曾提道:“胸背或即补子也,如妇人之首饰曰头面,半臂窄衣曰背心,不然则补子二字,所取何意。”
为何如此设计?
那就要从其文化内涵说起
1.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补子是清朝官服制度的重要体现,补子的纹样起到区分官阶大小和地位高低尊卑的作用,是一种等级制度的表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一种延续。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长达近三百年的历史,官服制度在清朝也达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
补子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易于识别。使人通过视觉感官就能辨别官员的种类和官阶,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不同级别的官员动物的标志和补子的颜色、数量都有差异,因此,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在中国儒家文化的渗透下,强调贵贱尊卑的思想,在补子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清代的补子是对汉族服饰的一个借鉴,另一层面也映衬出了满汉文化的一种自然不自然的历史融合。
2.民族色彩的体现
清代的官服补子纹样装饰,传递了吉祥如意的民族心理色彩,有图案必有吉祥的意念表达几乎成了民族纹饰的唯一内容,补子当然也不例外。
文官绣禽,象征清秀,具有文采的意思;武官绣兽,象征勇猛,强壮有力的意思。
以武官一、二品的狮子图案为例
可以看出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因其凶猛威严,常被人们看做是驱邪的瑞兽。狮子在佛教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智慧神文殊菩萨就以狮子为坐骑,从而又增加了狮子的神圣和吉祥的意义。“狮”与“师”同音,借狮喻师,古官制有太师、
少师,太师为三公之一,少师为三孤之一,太师、少师居三公、三孤之首,地位极为显赫。用这些吉祥的寓意代表最高官阶的武官是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也足以看到当时人们形象思维的成熟和逻辑思维的观念存在。
3.文化的重要载体
补子虽小,但却能比较完整地体现传统的社会文化的特征。
从补子在官服上的位置看,补子装饰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补子是官阶高低的标志,更是官员荣誉和等级的象征,补子点缀在官服上最易看到的位置,即前胸和后背。在后背
上缀补子,一方面是处于使用功能上的需要,让人望其背仍能知其官阶;另一方面,前胸和后背的两块补子相互搭配呼应,不仅是为了对称的艺术美感,而是将官员的心脏包围在其中,让官员时刻牢记皇恩浩荡,使命在身、为国尽职,为君尽忠。
从补子的图案内容上看,内涵较颇深,补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用动物界的强弱来映射官场上尊卑贵贱的伦理关系,在补子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自然人文的影子。
通过史料可以发现宗法和专制都对补子的设计和使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中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经”的服装制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补子的设计制作工艺也是有章可循,形成了自己严密的流程体系,作为一种官服形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主流观念。
总结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符合那个时代,并为之服务,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土壤。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补子也随之失去了其实用的一面,但补子上的图案纹样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芳香,其审美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今天的艺术发展。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望采纳,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见,请留下你宝贵的留言!
▶关注GIA设计,用设计打造品牌,寻找设计与商业的平衡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设计者是谁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清代官服除了在基本形制上继承了明代的补服形制,还在一些细节上继承了明代官服的特点,例如基官服两侧开衩、采用较为宽大的袖子、领口为圆领等等。但也有一些地方同明代不一样。例如清代官服采用了对襟的样式,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份。但您可千万别以为这是清朝的“发明创造”,其实按笔者看来,清代的对襟官服,往根子上找还是有明代的“血缘”。明代有一种服装,称为“罩甲”,采用的就是对襟长袍的形式。这种服装原型来自元代,但是却在明代十分盛行。由于它穿起来十分便于行动,所以无论是贵族外出狩猎,还是公差外出办公,乃至于军队行军打仗,都喜欢穿这种衣服。可以说,“罩甲”是明代最为流行的一种戎服。清帝祖先早期也曾是明朝边军,必然也穿过这种戎服。后世建国以后,为铭记其尚武精神,以这种戎服为蓝本设计出了清朝的官服。这跟清代官帽选取了奓檐帽的形制应该是一个道理。
上一篇:怎样预防新生儿残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