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官服到底是谁设计的,为何如此设计?
官服,朝服,清朝清朝官服到底是谁设计的,为何如此设计?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觉得历朝历代谁的官府最好看哪,留下您的评论一起讨论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代官服详解
官服,又名章服,泛指我国古代皇帝、后妃、王公贵族、各级官员,按章规定,籍以明辨是非等级的服饰。清朝官服的产生,是我国历朝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是在坚守满族文化制度的基础上,参照汉族服饰制度加以设计,既传承了汉族服装制度中的特点,又兼顾了满族的习俗礼仪。比如在官服中保留中国传统的十二章纹(十二种传统图案)作为衮服、朝服的纹饰,以绣有禽兽图案补子作为文武官员职别的标志,废弃以滚冕衣裳为祭祀服装,以宽袍大袖的绛纱袍服为朝礼之服,以通天冠、粱冠等冠、帽为官帽的传统官服制度,形成了满族色彩的冠冕服装制度。主要构成有五种,一是顶戴花翎,二是服饰,三是朝珠,四是朝带,五是朝靴
1.顶戴花翎
顶戴又称“顶珠”,也就是冠顶镶嵌的宝石,冠上的顶珠颜色和材质的不同,对应官员的品级的不同。一品官用红宝石,二品用红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等,冠上无顶珠者,意味着无品级。
“花翎”是插戴在朝冠或吉服冠上的,因与顶珠相联,统称为“顶戴花翎”。只有顶戴与花翎配在一起才表明“功名”圆满。花翎是指带有“目晕”的孔雀翎,又俗称“眼”,是荣誉的象征。顺治十八年时作出规定,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带花翎,只有贝子以下,才可以戴,并且还明确规定,贝子应戴三眼花翎,国公应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员可戴单眼花翎,六品官员以下,一律戴无“眼”蓝翎。
2.服饰
皇帝、后妃、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所穿用的官服,除了日常服及出行用服以外,基本上被分成礼服、补服和吉服三大类。其中补服是清代文武官服中最重要且最常见的一种。以胸前和背后的补子图案加以区分官职与官位的不同。《大清会典图》有规定,文官图案绣禽鸟类,武官图案绣兽类。其中,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 ,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3.朝珠
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清代的朝珠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4颗,称分珠,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
4.朝带
用丝织成,用以束腰,上有带版、带环。带环用以系物,下垂飘带。根据官职大小,有金带、玉带、犀带、银带、鍮石带、铜铁带之别。
5. 朝靴
朝靴的样式清政府并无规定,一般多以黑缎为质料,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应该也是根据现实环境,从实用出发一步步发展、演化而来,并非突然设计出来的。
从努尔哈赤那代人来看,包括其父辈其实都是生活在明朝统治下的半自治地区,在日常生活中,其衣食器具等物资的重要来源都是明国,文化也深受明国影响,亦或互有影响,当然也会同时保留适用于牧猎地区及寒冷气候下的生活习俗。明朝官、军、民各阶层的服饰种类繁多,而军中流行的罩甲、盔、靴等服饰应该就是清服的重要源头。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开国者们,最初都是服役或活跃于明辽东军中,衣甲装备皆同明军,甚至可以看作是毕业于“辽东军校”的优等生。这群出身军营的军人单干之后最常穿的自然是军服,所谓官服无非就是政府人员的工作服,他们建立起来的政权也自然而然的采用最熟悉的服装做为制服。(参考中共建军、建国期间军服、制服的发展过程大概有共通之处)从清服和明军服饰的比较来看,其后来的官服就是在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单位和后勤装备机构后,以明军作战服帽为基础,借鉴明行政徽识、图饰结合其自身环境、习俗特点改进而成。
而在清政权坐大和取得优势后,明文官服制也就更不屑于被清统治者们保留了,自然消逝于历史大河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一统的王朝,很高德的道人创立的,所以政府是信道的,官服布满道家的符号与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单满族行家加蒙古族人行家,是设计不出的,应有此种汉族人行家或世家配合才能设计出来。然后满汉结合而成。
上一篇:怎样预防新生儿残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