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尊王攘夷、开疆拓土是儒家思想吗?怎么样?
儒家,管仲,开疆拓土尊王攘夷、开疆拓土是儒家思想吗?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尊王攘夷,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而开疆拓土,则不是。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两点理由。
一、从出处来看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削弱,诸侯国内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游牧民族也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春秋初年,与周室关系密切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保卫周室的战争。这些大战倍受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这在《春秋公羊传》都有记载。鲁僖公九年(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口号,来召集诸侯会盟。
孔子称赞管仲尊王攘夷的功勋:“微(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任(夷族的装束)矣。”朱熹亦称赞管仲:“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称赞管仲:”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有关“尊王攘夷”的言论都是出自孔子本人和以后的大儒之口,有关的故事也记载在《春秋》里。
但开疆拓土最早是出自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二回:“秦王曰:‘卿等屡立战功,开疆拓土,今日之败,乃是众寡不敌,非卿等之罪也。'”和清代蔡东藩的《清史演义》第一回:“赵宋时代,金太祖阿骨打,是本族内第一个出色人物,开疆拓土,直到黄河两岸,宋朝被他搅扰的了不得。”这样的出处看来与儒家以及儒家经典没有多大的关系。
二、从“内圣外王”的儒家修养看
“内圣外王”是儒家关于人格理想与实现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内圣”主要指的是“圣贤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
虽然“内圣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献中提出,但是这一思想却是儒家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经世路向。儒家历来重视“内圣外王”,通俗一点说,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外王就是修己安人,内圣是基础,是修己,外王是目的,是安百姓。孔子儒家主张,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者”“君子”,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拓展实践,外化行动,安邦治国,从而达到外王的目的。儒家的“内圣外王”被最简明的概括为“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尊王攘夷”首先是尊崇正宗的周天子,然后才是砍砍杀杀的“攘”,而且”攘“的是四境之外的不文明的蛮族,而后来的“开疆拓土”则是一味地以武力拼杀,使得人民遭苦难,生灵被涂炭,这是儒家不愿意看到的。儒家对待蛮族主要是感化熏陶,使其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同时,自然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样心悦诚服的自然趋同,才是儒家所期望的,如北魏鲜卑族皇帝拓拔焘的民族融合措施,才化干戈为玉帛,中华大地才会国泰民安,四边安宁。而那种依靠武功开疆拓土的疆域,历史上总是危机四伏,盈缩多变。
由此可见,这八个字前四个“尊王攘夷‘’儒家倡导的战争观念,而“开疆拓土”应当是好大喜功的历代帝王的嗜好,比如秦皇汉武、唐宗清祖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比较喜好的。这也正好说明了,为什么浸透着儒家文化的大中华不喜欢“开疆拓土”搅扰四境的原因。
也让我想到了《三国》,这曹孙刘三家,各个都不敢轻易的推翻汉献帝的统治,总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看来也是“尊王攘夷”之术的变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那是春秋齐桓公的相管仲提出的政治口号:尊王攘夷。这个口号使得齐桓公纠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后来孔子很佩服齐桓公管仲,认为若不是管仲,我将左衽矣!(服装是族别重要特征,左衽是少数民族服装重要特征)。开疆拓土,更不是儒家思想,这是汉武帝的思想。
(图为春秋时期名相管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兵家,各司其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真正变保守是从程朱理学开始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者众王所归的领袖,是雄狮巨龙,只有尊王才有凝集力才有向心力人心才不会一盘撒沙,才能抵御外来势力的入侵,春秋五霸史无一不是尊王攘夷的历史,不能攘夷就是民族的悲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