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子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认为有道理吗?
老子,不足,之道老子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认为有道理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思想家老子在几千年前说出这样一句话,至今听起来还是振聋发聩,他真是伟大的预言家,时至今日,我们人类社会走过来的几千年,不都一一印证了他的话吗?
先说这句话的意思:自然的规律,是把多的分给那些少的;而社会的法则讲究的是,要要把那些少的,再奉献给那些有余的人。
这听起来是可笑的事,但事实却是如此,就在我们每天发生着。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雪中送碳,而是为富不仁。记得曹禺在戏剧《日出》中曾经引用过这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之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他说的那时的万恶的资本主义,他们通过逼迫利诱、软硬兼施等不正当的手段,迅速积累了社会上的大部分资本财富。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学和肮脏的东西。”这不是反人类的行为吗?即使现在的世界不也都是这样:现在世界上20%的人,却掌握着全世界的80%的财富。
所以,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告诉我们:现在“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法则是反自然规律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规律,现在恰恰相反;从而说明,这个法则既然违背自然规律的的事是不正确的,历史地来看,应当是不会长久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没问题啦,一个国家要想持续发展就要有财富平衡的机制,贫富过于分化是不可持续的,既然不可持续就不符合天道,天道就是生存,无法存在就不符合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你,不仅有道理,而且是这道理。比如,你吃到好东西了,如果有条件,下次还吃这东西,其他就不吃了。不仅下次还吃,而且多吃。杯水里加白糖,原先只加一勺;心有不足,渴望多加,但吃不起,三天两头就三元五元的。后来你有条件了,守着一百斤白糖可劲吃,一次半斤地用。这样,本来吃得少的其他东西就吃得更少了。这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后来,有一天你惊呆了,无意中发现自己腿肿了。害怕了,因为有学问的你,知道这是吃白糖得二期糖尿病之症状。于是,你克制自己少吃不吃白糖,由于发现及时,症状很快消失。于是因吃糖过多挤占的时间精力又回归到了以前干的事,吃的东西上。这种因自己克制而行的就是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真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有余以奉有足。这是一种古老的朴素唯物辩证的思想,他从自然界发现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正好相反,人们之道损有余以奉有足,这是非常不平等的,这也拉开了贫富悬殊的更大间距,也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
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替,与这种人之道的关系密切,像大唐盛世丶贞观之治,帝王就有点于人之道以奉不足,于是,就是明君。
历史,如果帝王一意以人之道以奉有足,那么,这个朝代将会短命,因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呢!
就是做人,也一样的,如能雪中送炭,这个人至少尚存人性,如果一味损有余以奉有足,津津乐道于锦上添花,一味越过道德底线,那末,此人将失人心,也会众叛亲离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前拜读前辈的道德经。我才学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水流洼湿,这样的自然规律就能证明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出自圣经)也证明了人道的损不足而奉有余。老子的《道德经》真是奇书。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有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被后引申为马太效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