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子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认为有道理吗?
老子,不足,之道老子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认为有道理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言唯能处盈而全虚,损存以补无。和光同尘,荡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
其中心思想是教化人们行天之道,天道是无私的,是一视平仁,自然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这里的水满了自然要流到其它地方。而人道不然,人道是自私的,人要修垻筑库,好东西都要留在自己家里,越有资源,越会掠夺资源少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要做得道之人,做符合天道之事。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是老子留给中华儿女的无尽的财富,更是人类的幸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真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智慧的老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周朝由兴转衰四分五裂的时候。鉴于纷乱的社会现实。老子决定归隐。归隐之前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里,说到上面的话。
老子曾为周朝的史官。博览群书也就成为了可能。丰富的知识储备加上睿智的头脑。老子洞悉了自然的奥密——天道。
老子在这一章里说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道就象张弓射箭,高了调低一点,低了举高一点。
天道奉行的是自然法则,是调和。而人道奉行的是丛林法则是竞争。故而老天总是以有余的部分补偿不足的部分。大自然中有很多这样现象。比如一个地方,雨下久了自然会停息,干旱久了自然会下雨。
在非洲大草原里这种现象特别突出。这里的食草动物依靠牧草生存。而一个地方的牧草长得特别丰茂,就会引来大批的食草动物。等这里的牧草开始枯竭,另一个地方就会卡出新的牧草,吸引食草动物前去,以让这里的牧草得到恢复。食草动物,又有食肉动物控制。因此这里的动物种群总是保持在一定数量,不会过度膨胀,也不会无故消亡。它们都受着大自然地调和。
但是人一旦参与进去,这里的动物就有可能面临绝迹。这在世界其乍地方发生了不少这样的案例。人因为贪婪无度越稀有的,人就越想得到。最终会造成野生动物的灭绝。我认为这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奉有余的有力证明。
个人见解,欢迎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意思是说: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人世的行为法则,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简而言之,这句话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天道至公,但人道不公。
可以说,这句话,深刻的反映了老子所生活时代的冷酷社会现实。
当时,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贫富悬殊,民不聊生,老子对社会遭到严重撕裂的现实深感忧虑。因此,他发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慨叹。
在老子看来,天道是最为公平的,对于世界上有余的就加以减少,对于不足的就加以补充。但是,人道却恰恰相反,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就2000多年前老子所生活的社会状态而言,天道至公、而人道不公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更进一步来讲,人道不公的现象甚至贯穿于中国漫长封建社会过程的始终。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都耳熟能详,贵族人家里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这不正是对封建社会残酷不公现象的血泪控诉吗?
但是,天道却是最为公平的,它遵循着平衡调和的自然法则,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
比如,一座小土山,在风吹雨打的作用下,山上的泥土会渐渐的被冲刷到低凹的地方,因此,低凹的地方会不断的抬高,而原本凸起的小土山则会不断的被削低。
这不正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有力证明吗?
可见,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揭示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现象,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
那么,该如何纠正人道的不公呢?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曾经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不公的人道,应该效法至公的天道,做到大公无私、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社会状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