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子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认为有道理吗?
老子,不足,之道老子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认为有道理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子是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所著的《道德经》(《老子》)文约义丰,不独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也代表了特殊的中国文化精神。《道德经》阐述的是自然之道、人生之道,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弱者的生存之道。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是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然的总体。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这一原则叫“无为而无不为”,即道法自然,不特意去做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去做,顺应自然方能更好生存,比如“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中就是如此。自然中的寒暑交替、四季更迭;而人道则正好相反:强者愈强、赢家通吃,最终物极必反。从人类社会的进程看,最初弱小的力量往往最终都战胜强大的,实现了改朝换代。
认识自然、人世的规律和变化,并去履践,才是积极的人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道理,这句话其实是老子观察自然规律和人事规律,得出人事规律之“损不足而奉有余”是违背“天道”的,其实老子也是旨在用这种方式在告诉人们“贪婪”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需要制止。
为何这里说“贪婪”?所谓“损不足而奉有余”,如果我们具体化一点理解这句话,在老子那个时代,百姓缺衣少食,但是还是要缴纳赋税给王公贵族,王公贵族缺衣少食吗?肯定不是,锦衣玉食还差不多,但是却因为俗世之上下尊卑关系等,导致为下者的百姓要将本就短缺的钱财货物用来供奉家财万贯的王公贵族。所以,这在人世横行的“损不足而奉有余”可不就是大大的悲哀吗?而在老子眼里,大多人世间之“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现象,皆是因为“有余”之人的“贪婪”,也就是“欲念”。
1、老子眼里的悲哀:人道违背天道
老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他总是能够一眼洞穿人世表象背后的原理。老子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道,往往是“损耗多余的”去“补充不够的”,自然之道和拉弓很像,如果弓的弦拉得高了,就压低一些,如果弓拉得太满了,就放松一些。于是,在自然下生长的万物,总是能够保持其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最适合”的状态。这也是道家之“道”顺其自然的魅力。
而人类则不然,人因为胸中私欲萌动,继而想要贪求更多,私欲泛滥成“贪婪”,继而就出现了违背“自然而然”之“天道”的行为,人们开始为了一己私欲而强作妄为。表现在人事上,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百姓要上交本就不是很富裕的粮食货物,去奉养本就不缺钱财货物的“王公贵族”,于是,许多百姓的生活依旧“困苦”。如果就百姓“困苦”的原因去追根溯源,大抵就能发现,百姓的苦,大抵就来自于人那违背“天道”之浮动的贪婪之欲。
2、所谓贪婪之欲,实则就是“人为之伪”,与“自然而为”属对立关系
其实,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话最终还是想要强调人之出于私欲的强作妄为,是“伪”的存在,也就是“人为之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为之伪”不是说只要是人干的的事情,就是“伪”的,而是人做的那些违背自然的事情,才是老子所谓的与“自然而为”对立的“伪”。
而这个“人为之伪”的具体表现,就是“损不足而奉有余”。“人为之伪”的“人为”出于“私欲”,“私欲”就有“利己排他”之所求,“利己排他”的原因,往往是心中无法填满的“欲望”。不是自己不够,而是“不够多”,于是人便一遍遍重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悲哀,以至于人一直“不快乐”,无论是“被损的人”,还是“损他人而得的人”,都是不快乐的。在老子心里,违背“天道”的“人道”,是无法获得“天道之乐”的。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老子对强作妄为之人性贪婪的批判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揭示了“人道”与“天道”的不同之处,人因“贪婪”而“强作妄为”,因为“欲望”是个无底洞,于是人便“强作妄为”,剥夺“不足”的,去奉养“有余”的,当这种“剥夺”和“奉养”关系走到极端的时候,人类世界便战争不断,这是老子眼里之“人世”的悲哀,也进一步展现了老子对强作妄为之人性贪婪的批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的这句话,也许就可以解释现在我们人与自然的一种紧张关系。
前半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在道家认为世间存在着一种平衡,不管是阴阳,长短,兴衰都是有一种微妙的平衡在的,且两者之间都是可以转换的。
即使暂时失去了平衡,自然法则也也能将它重新弥补。
后半句“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相对自然来说,人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动物。在人的干预下,很多事物都会走向各自的极端且人力无法将其恢复。就好像现在社会,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在老子的理论里,人的介入会导致自然界和社会的失衡,所以他并不主张人主动地去管理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
由此,一方面他主张无为,希望人们尤其是统治者不要过多去干预事物的发展,史实证明,“无为”能够使民众休养生息,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其中的典范。
另一方面他主张人要消极避世,这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孔子周游列国来倡导他的学说完全不同的是,老子他倡导的就是避世理念,也就是说,有才能者不必汲汲于功名。
在他看来人对社会的一切干预都会破坏这种平衡,而导致事情变得更糟,尤其是他处在的是春秋战国这样战乱频仍的朝代,正是群雄割据,各国之间你争我夺才导致民不聊生。
人与自然,奉行的是不同的法则,一个在乎平衡,一个在乎谁者称王,所以千百年来,两者都难以真正和谐共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