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罪犯被判流放,来回几千里路,为何衙役们争着抢着去押送?
衙役,犯人,罪犯古代罪犯被判流放,来回几千里路,为何衙役们争着抢着去押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还有很多押送,都不是由一两名衙役完成的,而是一两名衙役押送一段路程,到了事先定好的交接地点,交给之后负责的衙役,他们就可以回去复命了。这样就把本来漫长的押送路程,给分割成一段一段的,就容易接受了。
总而言之,押送犯人一方面赚的钱多,另一方面比在衙门里办事相对自由。只需忍受一些奔波之苦,相比而言,还是利大于弊,所以衙役们通常很喜欢押送犯人的差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发配罪犯,在大一统王朝通常2000里起步。所以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里不太会像《水浒传》里写的那样,由衙役把犯人直接押送到地头。因为在古代交通状况下,哪怕一个衙役押送一个流放犯人,来回4000里地,走个1年时间是非常正常的。
而衙役的工资通常是由县太爷发放的,所以一个县里养的衙役数量必然是有一个均衡值,不会太多。如果都按照这个逻辑,通常一个县,如果在一两年之内只要超过几十个流放犯人,那这个县衙都要停摆了。
其实从刘邦作为一个亭长也负责押送过一批劳力去修秦始皇陵的过程也可以看出,刘邦并非正式秦朝廷政府人员,但是他负责到县丞萧何处领了差旅费出发。而这个差旅费基本上对于刘邦而言,就是主要收入了。所以押送流放犯人在秦末,基本上就是一个“外包”业务。县衙负责出钱,当地的黑恶势力负责拿钱办事。
而到了唐朝,李世民正是因为看穿了这些问题。所以对流刑准许“花钱赎买”、或者以劳役代替。
这里有一个重点,押送流刑犯人,这里面是有固定收入的,这与被流放的犯人本身有钱无钱无关。衙门给的补贴是足以考虑到押送人员在这押送时间内,差旅费用和误工费用的。
而到了宋朝之后,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导致了“流刑”反而成了普通百姓犯不起的刑法,而成为了士大夫们“专属刑法”。流放甚至成了一种政治资本。
这样一来,押送这些流放的士大夫们,那几乎就成了大美差了。因为这些流放犯人身份地位都比较特殊,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差钱。大多数都是因为“新旧党争”等因素,而被流放的。
而且宋朝的国境面积并不大,流放的路程相对其他大一统时期,要短得多。宋朝被流放的名人很多,包括我们熟悉的寇准、胡旦、苏轼、苏辙、黄庭坚、蔡京等等。这些人实际上并非去坐牢,一路上游山玩水,跟着他们基本上算是公费旅游。而且他们随时可能还会被起复,回到朝廷。所以这又是个赚人情的大买卖。
即便像《水浒传》里那样,押送个宋江到江州,一路上跟他吃香的喝辣的,还有人送银子拜托衙役照顾好宋江。此等好事,跟着出去旅游一趟,赚一笔钱回来,这个账哪个衙役都是玩挤破头的。所谓路上道阻且长,瘴疠横行,这都不是事。
到了清朝,朝廷已经明文规定,衙役将犯人押送出省境,交换文件,换当地的衙役再继续执行下一程的押送任务,到地方后,核对押送凭证,交差了事。程序改了以后,虽然本质上是为了防止押送流放犯人的衙役长期霸占利益渠道,但最终就变成了利益均沾了。害怕去宁古塔受罪,需要打通的关节就更多了,抢着去押送犯人的衙役就没有以前那么积极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聊“流放”这么沉重的话题,不如先看个押解的笑话。
古时候有一位衙役背着包袱押着一个犯罪的和尚去流放,这衙役忘性大,每天起床后就要清点:我.包袱.和尚,清点完才上路。
这天半夜和尚起来悄悄把衙役剃了个光头就逃跑了。
衙役早上起来清点:我.包袱.和……和尚呢?和尚到哪里去了?
衙役慌了神,忽然看到水缸水面上有个光头:咦!和尚在这儿,我到哪里去了?
笑话好笑,流放可一点不好笑。
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从远古到清末,历经了几千年。
古人大多被束缚在家乡的土地上,安土重迁。人们普遍强调家族主义,子多福多。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谁,一旦遭受到流放的刑罚,一定会生不如死。
流放是 “不忍刑杀,流之远方”,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
在流放手段和形式上,历代统治者不断翻新,流放地点的选择也费尽心机,西北绝域、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之地以及一些海岛都是最热门的流放地,这些地方也形成了诸多的流人聚居处。
流放之路苦不苦?我们看一则资料:《虞初新志》里面说道:
“ 而王夫妇即就道,每经郡县驿舍就验时,俨然官役解罪妇也。历数千里,抵徙所,风霜艰苦,甘之不厌。”
看到没有,“历数千里,风霜艰苦”,短短八个字就把流放旅途的艰苦说得一清二楚。
清朝最著名的流放地是宁古塔。 宁古塔在今天黑龙江省的安宁县,那里气候恶劣,冬天特别冷特别长,是典型的苦寒之地。
很适合犯人悔罪反省。流放到这里的人,实际上是为满人做牛做马。
如果一个衙役全程押送一个犯人去宁古塔这样的地方,那不死也得脱层皮。
清朝衙役:
犯人是单程的,衙役可是双程的。要是身体稍微差一点的,绝对是有去无回。
还有别的流放地,比如新疆、贵州、海南,就是在今天,您两三个人徒步走一趟,我敢保证九成的网友都坚持不下来。
所以流放押送不是全程的,而是接力赛。这个有点类似驿站制度。
一个府或者州的衙役,只负责把犯人押送到下一个州府,就可以交棒了。
然后下一州府的押送人员再押送至下一个目标,以此类推。 就算是这样,衙役们也不会抢着干这种事。
古代衙役和现代公务员差不多,拿的是薪水俸禄,虽然押解犯人出差也许会有补助,但绝对不会太多。
古代的犯人,并不都是《水浒》中的宋江,有钱人犯法的本来就少,流放几千里的就更少。
绝大多数犯人都是一穷二白的,指望他们送你贿赂,省省吧。也许他们在路上还要蹭衙役的,毕竟你押解犯人不能看着他饿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