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是如何克服浮躁的心理的?
浮躁,自己的,你的你是如何克服浮躁的心理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匠气、俗气、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
多数人浮躁的原因:一是这个时代是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人的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会有很多现实问题困惑着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想,导致我们浮躁;二是自我满意度每况愈下,攀比心理却每况愈上。越成长,烦恼越多,慢慢的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整日痛苦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中,很难不浮躁。三是一个不正确的心态,这种不正确的心态会让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想要提前预知结果,可以把这种心态归结为“急于求成”。
有诗云: “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在失意和迷茫时细细品味,会豁然开朗的。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
其实,面对浮躁,除了培养“静气”,我们别无选择,你可以度过一段独处的日子,改变一下喧嚣的环境,听一段舒缓的轻音乐,释放一下生活的压力。要学会好好与自己相处,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将生活过得更明白。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静心能去浮躁,静思能除烦恼, 太浮躁,收获的是失落;不浮躁,降低期望值,并付出最大的努力,收获的会是惊喜。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养一点静气,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现在就内心浮燥,年近伍旬,上有老下有小,下岗失业多年,一直以摆摊谋生,过得很不开心,人也很 郁闷,压力很大。因此总在不停自已寻找减压的方式,所以接触了宗教,买了几本佛经来阅读,对内心多少有点帮助,明白了一切都是浮云,看淡了很多事情,内心也慢慢静了下来。每个人都不同,但总有适合自已的方法减压,不要想太多,很多东西人一出生下来就注定了,人生短暂,随缘吧。看破、放下、得自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本来就很深稳,没什么浮躁心态。遇到事情三思而后行,从来不敢张牙舞爪的心浮气躁,袖子里边往外冒腿。
可是遇上这个浮躁的社会,想四平八稳都是奢侈的想法。
大概浮躁心理与年龄段有关,小时候心性高傲,遇上个虚头巴脑的事,往往不论青红皂白,一古脑着使性子,耍脾气,闹腾得家里鸡飞狗跳。其实也是父母溺爱的结果,那时候家里我最小,什么都依着我。想要天上的星星,也是会找来根长杆子,蹦着高的往下戳。想要什么只要吭哧一声,总能得到满足。
踏入社会了,还要保留这份任性,自然就会四处碰壁。不可能随心而欲,更不可能牛逼哄哄。蛮横没有好果子吃,甚至想到了逃避现实,把自己封闭起来,做个佛系宅族。
这些想法就是个想法而已,没法付诸行动。渐渐地步入中年行列了。年轻那点火爆脾气早没影了,再坚硬的棱角也架不住岁月的打磨,此刻应该是外圆内也圆,像极了沙滩上的鹅卵石。
浮躁心理不用刻意的去克服。随着年龄增长心就变得柔软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楼主好!祝贺你提了个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智慧大问题,中国佛家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当年就在此句下开悟,并继承了东土大乘佛教的禅门宗派。简介些知识,希望能帮到你,供参考!
【1,达摩与慧可的问答】
当年,二祖听闻少室山后洞有位梵僧达摩是得法高人,屡次登门请教,都不被理睬。于是,二祖某冬大雪里跪求一日,达摩感其诚,问求何事?二祖说求教普度众生的大乘法。达摩道:十方三世佛历尽无量劫苦难证得的无上法,岂能用小心小愿求得?二祖于是挥刀自断一臂,献于座前,彻底打动达摩,于是收为弟子。接着,二祖问:我心不安,烦恼重重,请师救我?达摩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二祖沉思良久道:我找不到心在哪里!达摩道:我为你安心完毕了!就这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二祖豁然开悟,叩头就拜,后来继承了达摩下传的禅宗衣钵,为第二代师。
注意,问答以“心”为内容,从“安心”发问,以“找心未果”入题,在“安心毕”结束,其实达摩啥也没做,二祖啥也没修,就这么“心有灵犀”的结束,还解决了问题,意味深长。
【2,“心”是烦恼根,“无心”即断烦恼。】
“二祖求法”故事的重要启示很丰富,其中之一就是告诉后人断烦恼的两个用功方法,即(1)心生烦恼时,先内观心,找烦恼的“根”,也就是找“烦恼心”在哪,这叫“起修”。(2)一去找,立刻发现“心”是假名,仅是个空词,不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对应的实体,立刻能醒悟“心”并不存在,自然就放下了找“心”的念头,跟着就把“烦恼”也放下了,这叫“入行”。可见,断烦恼=断心=放下心=反省“无心”。不论是谁,经常用此法练习着放下“烦恼心”,功夫纯熟,日久真能安心生智。
上一篇:做微商找不到方向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