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秦国,之战,纸上谈兵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看赵括,就是中规中矩的一个武将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历史记载来看,赵括确实是只会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出了许多名将,如廉颇,蔺相如,李牧,赵奢等。其中,赵奢便是赵括的父亲。
赵奢有一句名言\"两军相逢,勇者胜\"。他曾率领赵军,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被赐号为马服君。
赵孝成王三年,秦军攻赵国,两军相距于长平(山西高平西北)。时赵奢已死。廉颇为将。小败两次以后,廉颇深沟高垒,坚守不战,连续三年。秦军无可奈何,便用重金收买赵王身边的人,施用反间计,说,秦军不怕廉颇,单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此时也怨廉颇总不出战,便以赵括为将,取代了廉颇。
当时正在生病的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按名声来使用赵括,犹胶柱鼓瑟,也就是把琴弦粘住了而弹琴。赵括只会读他爸爸的书,不知道随机应变。不能让他将军。\"赵王不听,终用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时候就读兵书,论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赵国无人是他的对手。和他父亲论兵法,他父亲也说不过他。但赵奢并不赞成他。赵母问原因。赵奢说:\"战争是残酷的,而赵括却说得却很轻松。将来赵括不带兵则已,如果带兵,必吃败仗。可能毁了赵军。\"
现在赵括被任命为将,赵母写信给赵王,劝赵王不要让赵括带兵。赵王不答应。赵母无奈,对赵王说:\"大王一定要用赵括,如果失利问罪,请大王不要牵连我们一家人。\"赵王点头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以后,全部更改了号令和纪律,撤換了军官,并全部更改了廉颇的战略战术。当时赵军约五十万众
秦听说赵国换了主将,也秘密地把主将换成白起,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人都从军至长平。当时秦军约至百万。
赵括率军出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把赵军引到秦军壁垒前。另派二支奇兵偷袭赵军,断绝赵军粮道。赵军屯于秦壁垒前,前进不得,部队又被一分为二,后退也不得,只得筑垒固守,等待援兵。至九月,粮食吃尽,军队互相暗地里人吃人。几次突围都失败。赵括亲自率军搏战,秦军万箭齐发,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万人投降,被秦将白起设计,全部坑杀。
这就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以前,赵国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长平之战以后,赵国一天天走下坡路,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事情的发展,完全如赵奢生前的判断。真是知子莫如父啊!
赵括的纸上谈兵,名副其实。
欢迎点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不说赵括了,也不说赵括那年代纸在哪,我觉得有必要先给“纸上谈兵”正正名。一直理直气壮把这四个字当贬义词的人,我就想问问你们,哪个国家打仗打到国战这个级别的时候可以不用“纸上谈兵”?没有案头作业,不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几十万人的战斗系统能运转?古往今来,有没有指挥几十万人作战的统帅可以不用“纸上谈兵”。恕我孤陋寡闻,我还真想象不出有哪个统帅能够靠拍大腿,或靠拍脑袋,或靠“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或靠“丰富的真刀真枪拼杀经验”就能指挥大军调度粮草取得胜利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我讲到战国七雄相互攻伐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都有那些著名战役?学生都能很快回答: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我接着问学生:这些战役中都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学生很快反应回答有:孙膑、庞涓、赵括、白起。
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著名人物相关的的成语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我问:赵括是不是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呢?
绝大多同学都肯定地回答:是。
只有一个女同学站起来回答:我认为大家误读了赵括,赵括不是一个仅仅能纸上谈兵的人,他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军。
那么历史上的赵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也就是说: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但是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另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也就是说:赵括替代了廉颇老将军之后,将原先的法令都进行了更改,更换了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几十万兵士投降了秦军,被秦军全部坑杀,赵军总共损失四十五万士兵。
通过这两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赵括从内因和外因这两个方面都被证明:他不善带兵,只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由此也落下来“纸上谈兵”的千年笑柄!难道历史上的赵括真的只是会“纸上谈兵”吗?那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麦丘之战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