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秦国,之战,纸上谈兵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过往没有独立率军出战的经历,缺少拿得出手的战绩是真,但说他完全是纸上谈兵,也未免过于黑化。其实赵括是有出征经历的,在军中也有过不错的建议,要不然名将乐毅会推荐他为统帅。
之所以落下个纸上谈兵的骂名,主要是长平之战本就是难度极大的战役,作为主帅,他承担了所有责任而已。
其实,从长平之战的经历来看,赵括有一定责任,但绝不是主要责任,他的基本战略思路没有问题。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赵孝成王对军事战略部署的破坏,以及赵国整体国力的劣势。
赵括代廉颇出征,有其必然性
后世一直以为赵括就是个战场白丁,所有的战争知识都来自于书本,其实这个说法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现实。
赵括至少参加过两次战争,一次是虽父亲赵奢的瘀与之战,一次是随同乐毅的攻齐战争。那两次战争,赵括虽不是主将,也应该有比较出色的表现,否则名将乐毅不会推荐赵括为主帅。
长平大战之前,赵王选帅,他手上并非没有人选,之所以选中赵括,肯定并不是因为赵括书读得好,仅因为兵书研究得好,军中没人服气,一个不被人服气的将军,怎么可能有名气?事实上,赵孝成王也不是自己一意孤行,而是征求了将军们的意见,乐毅就力挺赵括。
所以,说赵括就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这么重要的战争,没人会草率到这种程度。
赵括主动进攻战略的选择是对是错?
赵括不同于廉颇的地方在于,廉颇选择严防死守,绝不出战,企图拖死秦国。赵括采取的是主动进攻的战略,企图直接在运动战中歼灭敌军。
廉颇之所以选择保守的防御战,一是他自己的谨慎风格,二是他认为赵军确实打不过秦军,三是秦军远征,打不了持久战。
看起来廉颇的战略选择没有错,可是事实上,廉颇的这个选择至少有两个问题。其实,廉颇的防守战并不算很牢靠,三道防线丢了两道,战死或被俘六员大将。廉颇的防守只能用苦苦支撑来形容,最后的防线能不能受得住,还真不好下结论。
第二个问题是,秦军打不起持久战,赵军同样也打不起持久战。赵孝成王之所以对廉颇不满,让赵括主动出击,其实就是因为赵国从上党之战开始,三年的持续战争,赵国也快被拖垮了!
一般认为,赵括的失败根子就在放弃防守。其实不然,赵括的进攻还是取得了预期成果。长平之战,秦国只能算作惨胜,他们也损失了二十多万兵力,这二十几万损失,大多死于赵括的进攻。有军事专家分析,赵括的主动进攻,初期实际上已经形成对秦军的合围,并切断了秦军的水源。
按照这个事态,秦军很快就要溃败。如果不是后来的意外情况发生,赵括将完胜白起!
赵括失败的关键因素
这个意外情况就是,秦国切断了赵国的粮道。原来,秦昭襄王得知秦军的被动情况后,立刻做了一次全国性的战争总动员,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入伍,又组织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增援前线。
另外,白起这个名将真不是白给的,他留了一个后手,三万机动部队。白起利用这三万人马,以及增员的十万人,出其不意地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正是这个出乎赵括意料之外的因素,彻底打乱的他的军事部署,原来对秦军形成的优势不复存在,相反还受到增援部队的夹击。最后导致战争的走势彻底易位,赵军断粮四十五天,只能杀马充军粮,甚至人相食,在这种情况,赵军终于走向崩溃。
这里面有白起比赵括老道的地方,人家有后手,赵括没有料到。更主要的是,秦国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竟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组建增援部队,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相比较赵国就不行了,根本没有后续增援,赵括的粮道被切断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几十万人马落入虎口,毫无解救的办法。
综上所说,长平之战,首先是形势决定了必须以进攻代替防守,这个大前提不是赵括能决定的,国力支撑不起。其次赵括的进攻方案并没有大问题,也取得了预期的战果。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秦国的强大综合国力,保证了秦军在被动局面下能得到增援,而赵国不具备这个条件。
所以,本质上来说,赵括的长平之战失利,跟他个人的指挥失误(没有防备粮道被劫)关系不大,而是赵国输在了综合国力不如秦国!所以,用纸上谈兵讽刺赵括是不公平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代社会,人们对历史的解读更深入透彻,角度也更多了,不唯成败。赵括在古代是已经盖棺定论的人,现代社会有人为他翻案。
对赵括的记载太少,除了长平之战就是他父母的几句评语。
秦国赢了长平之战后,基本扫平了统一的障碍。由此可知长平之战有赵括难以承受之重,因为赵括之前没有打过大仗,而打仗,尤其是打大仗决定因素很多,除了主将指挥能力,还有后勤保障,军心士气,君王支持信任程度。可以说换了谁任赵将,这仗都难打,因为秦国想通过赢下此仗消灭六国最后的抵抗力量,几乎倾全国之力啃这块硬骨头。而秦赵之间无论是军队还是综合国力,甚至动员战争能力,秦国都倍于甚至数倍于赵国。
基于以上认识,赵括主动出击寄希望于击败秦国是赵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抛开秦国设伏围歼赵军的因素,只要赵军和秦军硬拼就注定了灭亡的命运。而这一点,作为主将的赵括却从一开始就没有正确的认识。说明他是失败的。
当然长平之战的失败不只一个因素,赵王对时局的判断也是一个死结,秦王把长平之战看成定鼎之战,赵王却为了减少成本,派了赵括,赵王尽快结束战争的预期寄托在将领身上。
回到赵括之父赵奢对他的评价,赵奢曾在阏与之战击败秦军。他深知秦军的厉害,战胜秦军没有必然性,但赵括把军事说的这么简单轻巧,显然不是为将之道。
很多人认为赵括在长平之战给了秦军惨重的打击,从而认为赵括很厉害。这其实站不住脚。一个攻一个守;一个主动出击,一个被动防御;一个突围,一个反突围,秦军肯定伤亡较大。但很明显用廉颇固守,秦军伤亡只会更大,秦军找不到决战的时机,陷入不断消耗之中,对赵国就是胜利。固守才能为赵国赢得时间,赵国搞后勤保障也好,联合他国抗秦也罢才有时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