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秦国,之战,纸上谈兵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只能说赵括被冤枉了。其实真实的赵括并非大家传承的那样,只不过是成王败寇的牺牲品罢了。
大家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说法都是从长平之战开始的,甚至在长平之战之前我们很多人都没听过,甚至是历史都没有记载过关于他的事迹,但是不代表没有。
要知道当时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生死之战,当时两国都是卯足了劲想要干掉对方,当时赵国先出战的是廉颇,一代名将,后来战事不利才换上赵括,而秦国也换上了武安君白起。
要知道生死之战就算是赵王再昏庸也不可能派一个从来没打过仗的人去领几十万人和秦国决战吧?就好像你身边有个人是赌神的儿子,和你说自己赌技多么牛逼,你会把自己全部身家给这个人去豪赌一把吗?就算要给,也要那个人证明下吧?所以赵括之前肯定是领过兵的,而且战绩还不错。不过历史没有记载而已。
而且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战争结果是秦国胜利,但是本身也死伤过半。也就是赵国虽然最后投降,但是也杀伤了二十几万秦军。去掉俘虏按照战损来算还是占优势的,至少也是个平局。这就说明赵括指挥战争的能力还是不弱的,要知道对面指挥官可是一生从无败绩的武安君白起。
而战争最后赵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当时赵国综合国力不如秦国。只是战争能力能和秦国有的一拼,但是经济实力就不行了,再厉害的士兵也得吃饭,赵国到后期已经不能满足士兵的吃饭问题了,所以换谁指挥也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按照古代的君王至上理论,这个战败的黑锅也就只能是赵括来背了,可怜了一代名将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想这个问题之所以还有人问,在于中国教育就是纸上谈兵的背书。很多道理说起来用字对立可行为类似。比如说逃跑和撤退。从小背书长大的孩子,你看到军队往后跑会是哪一种判断?毛泽东说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叫知识分子深入实际,下基础劳动,其深意就在于使知识分子的文化不脱离实际。我叫这种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认字的文盲就在于,他们背书不错一字,但说起字词背会的事实他们会蒙圈,不知道不了解就是无知,无知何来智慧?不是说这些人智商就低而是不知道。中国古人把知与智通用就是这个道理。
赵括的问题是如何纸上谈兵的。就今天留下的文字说的并不清楚。我也只能推测。
第一其家人对他的评价。有句话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是说只要你想找理由都是有理由的,这包括任何事情。文过饰非是找理由掩饰自己的错误。那么谈兵论道不管你坚持的观点是对是错,都会有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理由。对不对呢?实践有真知。
第二,赵括败了。赵括我看到的资料没有领过兵打过仗,又是将军之后,富二代,他的话会不会常常被人恭维?他不像韩信,常挨饿,知道人最基础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如何。可以说赵括对人性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如果被围了,你却高兴,置于死地而后生呀!。这是军事决策致命的弱点。
第三,赵括自以为是。赵括与人辩论没输过。人一旦自以为是,不管你是谁,帮助你的人就会少。都不愿意理你,连向你反应情况的都没有的话。你如何领导决策正确?
赵括的问题,就今天来说不是没有了而是更严重。我也经常问自己与儒家辩论没输过,独孤求败而无人能够挑战我的观点。是我对了还是错了还是都有?我自己好似看不清。如何用实践来验证自己呢?大概要从身边开始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书上说赵括自幼熟读兵法,在当时他阅读的兵法数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的多。
甚至有很多是今天早已失传的兵法,或许还有一些我们都没有听说过的兵法。
赵括的失败在于局势。
他败在接手军权的时机不对,此时的赵国已是强弩之末。
之前连续的多次谋划失误,已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劣势。
所以赵括的冒进可能并不是他自己本人的意愿,而是庙堂所赋予他特殊而又秘密的使命。
其实有时候也挺为赵括感到惋惜的,他第一次披甲上阵就遭遇了已成败局的定势。
他爹赵奢看不上他,是因为他光会耍嘴皮子,缺少历练。
要是这样一个满腹兵法韬略的年轻人,有过几次战阵磨砺,那么将来成为一代名将,或许也是来日可期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败,主要在于赵括死了。不然还说不准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