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秦国,之战,纸上谈兵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每一次战争过后,白起都会给些国家带来阴影,尤其对于韩魏两国来说,白起的到来就意味着死亡的降临。
而在这份惧怕背后的是白起卓越的军事才能。白起总是能在战前便精确预料到敌军的走向以及战略部署,还有可能出现的变故。因此,白起总是能出奇制胜,并不囿于一种打法,他会根据敌方的情况调整己方的作战攻略。
“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就是对白起的诠释了。初次担任将领的赵括对上经过几十场战役磨练的白起,这场对战也只会成为赵括的最后一战了。
六、赵括其人
作为曾经打败过赵括的胜者白起曾表示:“假以时日,此人必是秦军大敌。”赵括本人不但熟读兵书,还跟随其父参与了麦丘之战和阏与之战,这两场战役的胜利足以说明赵括并非不知变通之人。在出征之前,赵括本人也曾言道,自己不敌白起,并未有自负之意。
而被秦军围困之时,才发现将领已被秦国悄然换成白起,但赵括也并没有因此而惊慌失措,一蹶不振。在己方没有援军、没有粮草,而秦军的增援却源源不断的情况下,赵括也没有放弃,还能组织多次突击,选择拼死一搏,冲出秦军的包围,只是不幸失败了。
白起战后曾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些伤亡从何而来,应是在赵括的带领下赵军所造成的。
因为在前期,廉颇都是以防御为主,若是战争开始赵军就重创了秦军,赵王也不会对廉颇心存不满。而综合以上的分析来看,赵括并非后人口中的纸上谈兵,而是在战事不利国力不足的情况下尽快结束战争,若是不能,那就尽可能削弱秦军的力量,而非消极迎战。
只是赵括还是有些年轻气盛,轻易便被眼前的胜利而迷惑头脑,与那些老练的将领相比还是有所差距,若是多加历练,未尝没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将。
平心而论,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确实有错,这一点无法否认。但深究其背后的原因,赵国高层失败的决策却才是导致四十余万赵军身亡的根本原因。赵括只是恰好在那个时间被推了出来,为这次失败承担责任,被后人视为耻辱,实在是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史料来看,赵括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孙武、吴起、乐毅、赵奢、田单都是纸上谈兵的人。
春秋战国时候的纸上谈兵,就像现在沙盘演练,红蓝对抗,并不是什么贬义词。
贬低赵括者,无法面对秦王征调白起军,又紧急征调数十万预备役的现实,无法解释秦军损失大半的惨状。
白起打过那么多大战,都是以少胜多,并损失不大,唯独长平之战,以多打少,数倍于赵军,竟然惨烈异常,秦军居然损失大半,堪称白起军事经历中的污点。
如果纸上谈兵都有赵括的水平,那么与其实战,不如就纸上谈兵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历史是唯结果论的,成王败寇,就是这么残忍。长平之战,本是赵国最后的机会,是决定赵国走向的关键战。按高晓松的话来说,是赵国的国运之战。历史将年轻的赵括推向舞台,面对虎狼之师,作为强秦统一六国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之一。双方的战意max,国力秦国略强。消耗三年之久,招数上的较量已经不重要了。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重剑无锋,变为互拼内力。拼的是消耗,拼的是国力。赵括的失败是可以理解的。钱括、孙括、李括来也是一样。个人在历史的车轮下如同蝼蚁。
项羽、霍去病、石达开、李秀清,历史上的青年将领数不胜数。哪个不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人生百年终作土,白起也并不得善终。只要在历史的舞台上打出风格,打出本色。纸上谈兵又如何。
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赵奢判断很准
二,无历史上用兵大家为他翻过案,说明他不值得翻
三,他率军出击,招招被制,军事才能哪优秀了?
四,有人用白起评价,但韩信也讲过白起言过其实就提过这点:围而留缺,随后掩杀。我想这样好处就是:减少自身兵力损失(韩信最喜欢做的事),同时追杀又不需担杀降之名!
现在各种为赵括翻案,无非两点:一是白起之言(这个我已通过韩信之言反驳),二是国力比(这个任何起义者当时力量都不如统治者,为啥有人能赢,有人会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始于上党。公元前261年,数十万赵军在廉颇的带领下接管了上党郡,正如公子豹所预料的那样,秦军随即有了反应:秦军在左庶长王龁的率领下向赵军发起了进攻,在大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王龁所率领的秦军从廉颇手中将17座城池悉数夺下。这之后面对秦军的猛烈攻势,廉颇不得不带领赵军一路向南退却,最终在上党以南的长平地区收拢住了队伍,至次年夏天,王龁率领的秦军在巩固了上党郡之后随即杀至长平。至此,长平之战拉开帷幕,其实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和国家的社会资源的动员体系,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社会资源动员体系,反观赵国却做不到这一点,上党郡距离赵国都城邯郸不过180多公里,从咸阳到上党的后勤补给线几倍于这个距离,而且在战争爆发前两年秦国还遭受过灾,可先断粮的却是赵国。之后,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赵括登场,事实上赵括为将,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离谱,和纸上谈兵上说的不一样,赵括并不是战场上的菜鸟,早在赵惠文王的时代,赵括就已经随父赵奢参加了麦丘之战和阏与之战,这两赵赵军都赢了,这在当时的赵国是非常少见的,而在这两战中赵括都是以参谋的身份在赵奢身边参与军事决策,赵奢死后,赵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由此说来,赵括非但不能说缺乏历练,反倒是拥有丰富的与秦军交手的经验。其实无论谁,面对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争,接手的还是一个阵地已经丢了一半且后勤保障困难的残局,这都是一场胜率极小的战争,而且秦军主将后期由武安君白起带替了王龁,赵军却一无所知。平心而论,赵括或许并非是一名出色的将领,但他接手的的其实就是一场必败之战,而从最终结果来看,他并未帅部投降,而是选择战死在沙场之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