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自己是抑郁症患者,该怎么办?
抑郁症,自己的,患者自己是抑郁症患者,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是现在这个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首先,抑郁症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是情绪低落,心里的压力压抑没有得到释放长期积累的一种负面情绪,开始是影响睡眠质量,形成神经衰弱,如果长期没有改善,就会造成整个人情绪焦虑,紧张.,记忆力减退,越来越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进一步发展成抑郁症!得了抑郁症,也不要绝望,你可以通过药物,运动来调节,每天让自己多笑笑,遇事不钻牛角尖,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多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的活动,让家人理解自己,有一个良好生活的氛围!最重要是心态放平和,遇事多和人沟通,走出去!拥抱生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实话说现在社会发展远么快都会有点郁闷,我也有点。其实郁抑症没药可用就只能自我控制,方法多交流社会,学习发展中更新东西,喝点小酒交交朋友作点你自己感性趣的事分散郁闷心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事心理咨询师这份工作以来,抑郁症是我诊治过最多的心理疾病之一。
最近几年,媒体也越发关注抑郁症。在知乎上搜索抑郁症,特别是关于抑郁症的确诊和治疗规范,会得到上万个答案。但是很可惜,关于抑郁症的科普,真的做得还是不够。
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对于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遗症甚至人格障碍,都有明确的诊断治疗标准。
而针对抑郁症,在美国和英国,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是通过来访者自测的形式来诊断,用的是大名鼎鼎的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这个表也可以用来测试抑郁指数,是心理咨询师常用的工作工具之一。
大家也可以看一下这份自测题,了解抑郁症的症状。
过去两个星期内,你的生活中出现过以下哪些问题?丝毫没有感觉到困扰,记0分;很少困扰你,记1分;有一半时间困扰你,记2分;几乎每天都困扰你,记3分。
对一切事情失去兴趣,或者没什么动力去完成事情。
情绪低落,或觉得没有希望。
难以入睡、总是醒来或者睡得过多。
感觉很累,或精力不旺盛。·食欲不振,或吃得过多。
自我感觉很糟糕;或者,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让自己和家人都很失望。
难以集中精力在某件事情上,比如读报纸或看电视。
有令他人察觉得到的行动(或言语)迟缓;或相反,变得特别烦躁不安、好动,明显比平时爱到处走动。
有过自杀和自伤的念头,甚至有相应的计划。
如果总分不高于4分,说明你一切正常;如果总分介于5分至9分之间,说明你有轻度抑郁;如果总分超过10分,可以鉴定为中度抑郁;如果总分超过20分,说明你目前就处于重度抑郁状态。
如果检测出来自己处于抑郁状态,也不用特别担心害怕,更不要讳疾忌医。心理学科普的目的之一就是给心理疾病去污名化。人的情绪本来就不可能处于一个恒定状态,它就像我们的人生经历一样,总会有所起伏。
抑郁是一种在全球都很常见的心理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平均每十个人中有一个人在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重度抑郁症。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绪问题。
我曾经在公立医院接诊过一个来陪读的中国留学生的妈妈。
她来伦敦八个月了,一直食欲不振,严重失眠,头发掉得厉害。她儿子告诉我,自从妈妈来了英国,人消瘦了很多,自己因为学业繁忙,只陪妈妈去看过几次家庭医生,都没有查出什么问题;妈妈被转到当地的心理治疗机构后,又因为语言问题,很久都没接受治疗,最后终于碰上了我。
那位来访者看到诊室里有一张熟悉的中国面孔,一下子就哭了。
等她安静了一会儿,我让她描述自己的症状,她对我说:“我睡不着觉,半夜头疼,喘不上气,心里好像一直有东西堵着,也吃不下东西,每天就是给孩子做饭,我自己不吃。明明没做什么事情,却总是觉得累得不行,动不动就想哭。”
大家有没有发觉,这位来访者描述到现在,都是在诉说身体上的问题,情绪上的问题压根儿没提?我就问她:“那你情绪上有什么感受吗?”
结果她回答:“情绪上?情绪上是什么意思?”原来,她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情绪放在健康的天平上过。用身体上的不适来表达情绪和心理上的问题,这是中国心理问题患者特有的表现,叫作“身体形式症”。
众所周知,现代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如今虽然在中国迅速发展,但是基于中国文化的心理疾病研究还是不够多。
要用现代心理学来解读中国的心理学疾病,总会面临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而身体形式症就是用身体病症来解释“心理症状”的、带着中国国情特色的病症表达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以来有着“身心合一”的观念一—人们习惯将身体和心理的症状结合在一起来表述。中医里的肝气郁结、气血两虚、阴虚火旺,描述的其实是抑郁症的症状。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我们会习惯性地用身体的症状去解释情绪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推崇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所以我们习惯偷着乐、躲着哭。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珍妮·蔡是一名专门研究东亚文化的心理学专家,她曾经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少儿图书,发现中国儿童读物的人物表情明显更内敛,少有大笑或者大哭等张力十足的表情。
在研究中她还指出:情绪相对来说是一个更加西方化的概念,而将情绪细分,并不是每一种文化与生俱来的意识。这个观点我完全同意。相比把情绪挂在嘴边的西方人来说,我们要弄清楚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个大难题。
英国的幼儿园常会挂着情绪图谱,上面有愤怒、悲哀、愉快、害怕等情绪,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去感受情绪。相比之下,中国的成年人很少能准确地感知自己的情绪。
身体形式症的另一个重要成因是社会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情绪上面临问题的同时,心理疾病患者还会遭遇外界的负面评价、偏见甚至歧视,这导致很多人怯于说出心声,寻求治疗更是难上加难。类似于“那个人有神经病”这种邻里之间的窃窃私语,相信我们都不陌生。
上一篇:为什么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