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思维层次?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思维,自己的,解决问题什么是思维层次?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什么是思维层次?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练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认知框架君谈一下个人的视角。个人的视角就在下图中
视角1:一个人若不懂得元学习,所学习到的知识比较碎片化,那么在思考的时候,他会不会突然变得结构化呢?
视角2:一个人懂得元学习,所学习到的知识比较结构化,大脑里有一个结构,能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么他在思考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做到结构化。
视角3:学习与思考是不分开的,很多人只想在思考的技巧上做文章,却不想返到源头从学习上动手术。
在思考的技巧上做文章,那是在做表面功夫。
在学习上做手术,在源头上,就要把所学知识进行结构化,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思考的问题,大都是在学习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所学知识碎片化。
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元学习能力。元学习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也会拔高一大截。
那什么是元学习呢,为什么说元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
这个细细的回答起来,篇幅会很长,请参考认知框架君的专栏(元认知、元学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反应的过程。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感知和记忆等智力活动,是人脑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通过思维人们得以认识客观事物和推测未知的事物。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判断等过程,思维能力也就体现在这些方面运用的程度。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拓展思维的广度。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物、环境,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形成广博的知识积累。大脑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前提,它能使我们形成对事物或问题主、次各个方面仔细全面探究和分析的能力。
(二)拓展思维的深度。遇事先仔细观察,然后分析思考。要善于追踪事物或问题的细节和本末,善于探究各事物或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事物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形成能透过事物或问题的表面现象抓住其本质,揭示事物发展或问题形成原因的能力。
(三)训练思维的敏捷度。思维的敏捷度以准确性为前提,与果断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训练思维的敏捷度应从勤于观察、分析、思考入手,迅速而准确地获悉和掌握最新信息和知识,形成对突发事件或问题能迅速察觉其发展趋向和征兆,并做出准确判断和反应的能力。
(四)训练思维的灵活度。处理事务或问题受阻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思维模式。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寻找思维的出发点,而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点。 可学习诸如线性思维、发散思维、点面思维、纵向思维、正向思维、逻辑思维、贯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形成根据客观情况举一反三,提出新方法、解决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
(五)训练思维的逻辑严密程度。注意养成在思维过程中遵循逻辑规则的习惯,遵循逻辑思维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基本规律。注意思维过程中的分析判断不自相矛盾、不含糊其辞。做到概念明确、逻辑严密、分析问题层次清晰、叙述事物和问题简洁明了,论证事物或解决问题有根据、有条理、有说服力。
(原创首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走出了五种思维误区,突破了三重思维境界
昨天在高速上开车的时候,收音机里传来一个我非常熟悉也非常敬佩的一位农民科学家,也是位企业家的声音,让我一路将近三个小时的车程中,回忆了和他打交道的点点滴滴。
这段声音来自央广的一档栏目《家国七十年》,一档共和国的同龄人讲述家国史的栏目。我之所以敬佩他的原因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把自己的一生投注到一项事业上,他的科研生涯已经接近50年,可以说成果丰硕,硕果累累。
当时采访他,因为剧组内部的问题,我们迟到了将近两个小时,为了表达歉意,我自罚了三杯,三两三的大杯,两分钟之内喝了一整瓶白酒。他对于我们的迟到没有任何追究,上来先考了我一个问题。作为记者,被采访对象反问,其实是一件很考验人的事情,如果答不上来,或者答案浮于表面,接下来的采访,可能你就会收获甚微了。
他的问题是,我对闯关东怎么看。既然他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他对于闯关东的看法应该就不会是市面上比较统一的说法。不过,我的回答,他很赞同,接下来的采访进行的也就非常顺利。
采访的最后,我抛给了他一个问题,你是做种子的,我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你如何像培育玉米种子一样,培育出像您一样的更多的科研的种子?
对着镜头,他沉思了良久,说我确实没太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过,在昨天的节目里,听得出来,他已经把这项培育人才种子的工作放到了最核心的位置,当听到他小孙子用稚嫩的声音表达着对玉米的热情的时候,我想,这颗种子已经种下了。
其实,他的科研历程其实可以给我们更多启发。他最开始的科研思路是选良种,同时加大种植密度,也就是在同样地块里播种更多的种子,然后就是科学合理的追肥,这让他们从最初的亩产两三百斤,突破到亩产1400斤,并没花太长的时间,但是这之后,从1400斤到2000斤以上却用了比较长的时间,而之后他们回顾的时候,发现核心的难题是,种植密度提高到一个极限以后,叶片之间互相遮挡,导致每株接收到的光照减少,而他们后来找到的解决的方式是,通过杂交的方式,让本来基本和地面平行的玉米叶片收起来,这样每株的叶片接受光照会更多,密度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他们才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