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魏国,秦国,齐国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魏文侯时期,晋国卿大夫只剩下韩赵魏三家,赵氏陷入内乱后实力衰弱,魏氏成为三卿之手,统帅三晋。在魏文侯的治下魏氏成了魏国,并东制齐楚,西挫秦国,内修政治,外和赵韩,魏国迅速强大起来。
魏文侯治国的方略有很多,最为主要的一个就是识人用人,在战国初期,压根没有哪个君主比他更能招募人才,他的大臣里面多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吴起、李悝、乐羊、西门豹等等,尤其是李悝,完成了战国时期第一次变法,虽不如后来商鞅变法彻底,却给其提供了蓝本,魏国也是在此基础上强大起来的。
魏文侯之后,其子魏武侯基本上沿用了他的政策,虽然魏武侯没有那么高的招贤能力,还逼走了吴起,但魏国国势的确仍然在上升,到魏惠王时期达到顶峰,而后衰落。
魏武侯丢弃了“三晋一体”的政策,有事没事就去打一下韩赵,他临终前又没有处理后继承人问题,导致去世后两个儿子争位,韩赵趁机介入,差点攻下魏国都城。
魏惠王最终获得了夺位之战的胜利,并逼退韩赵,三晋联盟也从此破裂,强大的魏国,需要面临领土上的天然弊端。
三晋都是原来晋国的卿大夫,历经数百年发展才三家分晋,他们的封地不是一次分封所得,而是一代一代的分封累积所得和自己抢的,这就使得三晋各自的领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几乎被分割的。
魏国的领土就类似一个哑铃,东西两边都有大量的领土,西边以安邑为中心,东边以大梁为中心,中间只有一小段魏国领土连通,这段魏土北边是韩赵核心地带,南边是韩国核心地带,魏文侯曾想跟赵国换地,但赵国不愿,所以魏国的东西两部联系非常之弱。
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魏国的都城都在安邑,在今天的山西南部,这里往西过了黄河就是秦国的河西之地,魏文侯夺取河西之地后,从安邑出发可以稳固统治河西。
都城在西部,魏国的重心自然也是在西部,在迁都大梁以前,魏国统治重心一直是西部,西部也较为发达,不过东部也不差,魏国不想放弃这块肥肉。
在魏文侯时期,齐国国内闹着田氏代齐,楚国还在春秋末期被吴国灭掉后的恢复期,魏文侯借着三晋联盟的便利,从齐楚两国夺取土地,把东部做大做强。
魏武侯时期,秦惠公意图夺回河西之地,结果在阴晋之战中被吴起率领的魏武卒大败,秦国被迫退守渭水平原,并龟缩于此。
秦国的惨败让魏武侯认为其不再是主要威胁,继而将目光转向东部,以此时魏国的实力,继续东进抵达汜上地区,宋、鲁等国必定臣服,魏国将成为霸主。
魏惠王沿用了父亲的政策,往东进逼,不过魏国的称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齐威王继位后,齐国也迅速发展,重新成为大国;楚国也度过了恢复期,对重返中原跃跃欲试。
为了更好地参与东部争霸,魏国迁都大梁,同时威逼韩赵换地,更好地联系东西。
至此,魏国已经跟所有邻居交恶,这个处在天下正中的国家将要面临多线作战的困境,并因此而衰落。
一般来说,在位久的君主都会犯浑,有些犯得很的,如梁武帝,甚至导致亡国,魏惠王也没逃出这个惯例,他在位四十年,小部分时候糊涂,一糊涂就会坏事。
到魏惠王后期,商鞅变法已经在秦国展开,但魏惠王没有注意到这个正在崛起的强敌,依旧在东方与齐国争霸。
争霸以魏国的失败告终,不过魏国国力强劲,尽管桂陵之战败于齐国,却仍攻下了赵国邯郸,逼迫赵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合约。旧都安邑被秦国偷袭占领,没两年魏国击溃齐国主力,秦国主动交还安邑服软。
接下来的逢泽会盟,赵国、秦国和泗上十二诸侯等都参与了会盟,魏惠王霸业巩固。
辉煌只是暂时的,魏国在与齐国的争霸中消耗了太多力量,一旦争霸失败,这些臣服于强权的诸侯盟友顷刻间就会离魏国而去,还不介意咬上几口。
魏惠王并没有醒悟,挥兵进攻没有参加会盟的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就有了马陵之战。
随着马陵之战魏国战败,魏国的强国威慑瞬间破除,齐国顺势西进,楚国趁火打劫向北攻魏,秦国也在西边重创魏国,商鞅用计夺取河西,一系列的打击之下,魏国就衰落了。
魏国的衰落,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战略的事物,魏武侯和魏惠王还没意识到战国时期跟春秋时期的不同,他们还做着春秋时期霸主的梦,以为秦国、鲁国等诸侯臣服就好,最后却陷入东西两线作战,如果魏国的重点一直放在西部,秦国很可能连变法的机会都没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魏惠王其人,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能才庸君”。这种君王,大多极具才华,常常夸夸其谈,表现的聪敏多谋,其实志大才疏、外宽内忌、气量狭小、多欲少断,后世如汉元帝、袁绍、宋真宗、明崇祯等都是这一类人。他们非常具有迷惑性,当时常常被世人误认为英主,直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这种君王越聪明越可怕,因为他们自以为聪明,而听不进任何意见,若整个战略方向都是错误的,则他们越努力、越上进、越勤政,最后就败的越惨,死的越快。
而与他同时的秦国国君秦孝公就不一样,他比较低调,但非常务实,并且正是从魏惠王的眼皮子底下挖来了天才商鞅。更可笑的是,当时魏国丞相公叔痤几次三番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并表示若不能用则必杀之,魏惠王却不仅不用,甚至连杀这个人的兴趣都没有。可笑可笑,麻木如此,当真讽刺。
魏惠王另一个重大缺点是,随性而至,没有稳定的战略规划。作为一个强国,必须要有明晰的战略决策,但魏惠王显然没有,并且也没有稳定的军事目标和外交策略,一会儿打楚,一会儿要打赵,一会儿要打秦,一会儿又要打韩,而且随随便就被商鞅、孙膑等人忽悠,缺乏独立的战略思想,总之就是一团混乱。而秦国的战略就非常单一明确:弱则退保函谷关变法图强,进则东出韩魏远交近攻,这才是厘清乱局统一天下的王道!
图:魏惠王给秦惠文王驾车
第三,魏惠王缺乏意志力,马陵之战后,魏惠王就像变了一个人样,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此后在位二十多年,除了失败,竟然再无任何可圈可点之处。《吕氏春秋》一书甚至记载,魏惠王在晚年甚至有将王位禅让给国相惠施的想法,也不知是真是假。
上一篇:新生宝宝腹胀,该如何护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