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魏国,秦国,齐国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魏文侯时代定下的西绝以秦的策略明显是有效的只有把秦国抵挡在黄河以西,那么整个中原就会进入相对安全的争霸阶段。一旦魏国的西部的秦国强大起来而东面要对付齐国,这双重压力下防线比如崩溃,而迁都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四、变法的持续性
这个也不是魏国独有的问题。用李悝,死后就废止了。用吴起之后,当吴起走后西河就没了。公孙痤告诉你要杀了商鞅你没有做,公孙衍又被赶走。这些能够改变国家命运的大臣最终都没有留下来注定了魏国的变法最终会失败。
结论
当魏国的命运以定,等待着西部的秦国的强大起来,秦楚齐三国的争霸形势确定。魏国就离开了舞台的中央,成为了一个墙头草一样的国家。这是历史的选择。
没有人说魏国还有没有机会,因为给了你百年的机会你没有完成,那么就让别人试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魏惠王上半生都在挥霍魏文侯留下来的老本,与各诸侯大战,还只是各有胜负,到了后期更是连连战败,这样的人算不上雄才大略。当然也不要贬低魏惠王,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压力。
(魏处中原四战之地)
魏国历经魏文侯首霸中原、魏惠王吃老本、到魏安厘王严重失策三个阶段,最后于魏王假三年,即公元前225年被灭,国祚178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魏国从魏惠王时期就开始衰落了呢?
一:三晋联盟的破裂。
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家分晋之后,就形成了同盟的关系。
魏文侯在位时期,当时韩国与赵国发生了矛盾,于是想跟魏文侯借兵攻打赵国,但魏文侯却不同意,他用“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的理由拒绝了韩国,韩国国君大怒。到了后来,赵国又向魏文侯借兵攻打韩国,而魏文侯也用了同样的理由,拒绝了赵国,赵国的国君也大怒而去。
过了不久之后,这两个国家突然醒悟过来,终于承认了魏文侯的好,于是都服了魏文侯,三晋同盟在魏文侯的坚持下,团结到了一起。而魏文侯也在这个基础上,内修政治,外修武备,终于做到战国开始首霸中原。
(魏斯、赵籍、韩虔)
但到了魏武侯(文侯之子)继位后期,魏国一家独大,魏国也开始从“团结三晋”向“统一三晋”的思路转变,这让韩赵两国,极为不安。
于是魏惠文王继位时,韩赵两国,利用公仲缓与惠王争位的机会,对魏国进行武装干涉。公元前369年,韩赵联军在“浊泽”这个地方,打败了魏军,并且围住了“魏惠王”。
只是后来赵韩两国意见不统一,于是韩国撤军而走,后来魏惠王也有惊无险地坐上了王位。从此三晋同盟开始破裂,而此时的秦国和齐国也开始强大了起来,战国初期“一枝独秀”的魏国处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
二:魏惠王“盲动主义”,没有明确的长远的目标。
三晋联盟破裂,再加秦齐逐渐强大的同时,魏国的霸主之位其实已经动摇,但魏惠王也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整。比如在公元前361年,把国都迁往大梁,一是避秦国的锋芒,二是迁都大梁之后,可以加强对东方诸国的掌控。
(魏惠王剧照)
魏惠王同时也对内进行政治变革,加强水利交通的建设,也重新加大了“魏武卒”制度的选拔。在迁都大梁的同时,魏惠王也把原先攻占的赵国“榆次”、“阳邑”等领土归还给赵国,再次修补三晋同盟。
在魏惠王的努力之下,公元前356年,鲁、宋、韩、卫等小国国君都去了魏国的大梁,去朝见魏惠王,看似魏国又重新站稳了中原霸主之位。
但治理国家,总有一些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的矛盾,有一些长期目标就必须要以牺牲眼前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魏惠王在这个期逐渐表现出了他“见小利而忘义”、“盲动主义”、“机会主义”的倾向,时而攻赵、时而攻齐、时而攻韩,最后在“马陵之战”、“桂陵之战”被齐国打败,魏国在此两战中损失的精锐士兵达十数万以上。
魏国由此国力大损,于是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不得不带领着韩国等一些小国家到徐州去朝见齐威王,将霸主之位拱手相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事件。
(马陵之战复原场景)
三:人才的大量流失。
魏惠王征战几十年之后,逐渐感到国力疲弊,人才缺乏,于是向天下招贤纳士,有邹衍、淳于髡、孟子、尉缭等人至大梁来见。孟子批评魏惠王“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孟子的批评让魏惠王醒悟到几十年来的征战,竟然只是为了争取眼前的利益,而实际战果却一点的没有,魏惠王此时醒悟,想要挽回魏国颓势,但为时已晚!
魏文侯统治时期,可谓是人才济济,有吴起、有乐羊、有翟璜、有李悝、有西门豹,文侯不以他们出身之卑贱而用之,因此魏国逐强。并且魏文侯还首创了古代“尊儒”的创举,他拜大儒子夏为师,并且请子夏来到西河讲学,为此开启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河学派”。
“西河学派”为魏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但从魏武侯之后,人才的流失竟然无法挽回。这些人才都产于魏,但却不容于魏,不得不流亡于他国,帮助他国争霸。先是吴起由魏亡入楚,后又有商鞅亡入秦,孙膑亡入齐。而在魏惠王时期,他也错过了张仪这个绝世大才。张仪,那本是魏国公室庶支之后,跟魏惠王还有亲戚关系呢。
(张仪相秦)
由此可见,不管是魏文侯、还是武侯,都能善于团结盟友,打击敌国,这使得魏国能在战国初期能够坐稳了中原霸主之位。但由于人才的大量流失,魏惠王虽依靠祖宗留下来的老本,和各路诸侯大战数十年,但没有大才指引,导致了魏国目标不明确,决策失当,因此逐渐走了下坡路,最后灭亡。这些事情都值得后世去借鉴!
人呐,不要学魏惠王,得有个清晰长远的目标,然后一步步实现,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咱们先定个小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它。
文——千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五霸战国只有七雄。。。。
上一篇:新生宝宝腹胀,该如何护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