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魏国,秦国,齐国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轻视人才,霸主易位沦为弱者
不同于魏文侯,继位的魏武侯并不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君王。在魏文侯时期受到重用的吴起,到了魏武侯时期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相国之位,还多次受到魏武侯的猜忌。最终在相国公叔痤的陷害之下,吴起逃离了魏国来到了楚国,并且与楚悼王成就了一番变法革新的事业。
比魏武侯更不如的是他的儿子魏惠王,在魏国一百七十九年的历史当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当属这位魏惠王了。在他长达51年的掌权阶段,相继错失了变法名臣商鞅、杰出军事家孙膑、纵横名士张仪。
特别是商鞅,老相国公叔痤病危之际曾对魏惠王说:“有御庶子公孙鞍,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结果魏惠王因为商鞅出身没落贵族、无名师指点而将其弃之不用。对于公叔痤“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的建议也不予理会,结果便是秦国在得到商鞅的变革之下,成为了压垮魏国霸主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纵横名士张仪本就是魏国人,因出身低微得不到重用,几经波折之后,来到了秦国,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官拜秦国相国的张仪以一张利嘴戏耍山东六国,为秦国顺利地拿到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让魏惠王颜面尽失,同时也让魏国彻底失去了外交上的自主权,成为了朝秦暮楚的墙头草。
魏惠王去世之后,相继继位的几代魏国国君都继承了他轻视人才的基因,又相继错失了范睢、尉缭子等优秀的人才。最终因为轻视人才而错失人才的魏国只得走向了衰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前403年,姬姓魏氏魏文侯立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于大梁(今开封),公元前225年亡,魏国历时179年。
魏文侯,战国初期颇具名望的君王,他礼贤下士,率先任用李悝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兴修水利、奖励耕战发展经济。
军事上任用吴起改革军制,建立武卒制,创造出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使魏国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开创了魏国百年霸业。
魏惠王,前期依靠爷爷和爸爸打下的基础,在与各诸侯国交战中互有胜负。但是后期因决第失误,败绩连连。
魏文侯、魏武侯时期的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就是:
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政治相互关系如何发生影响的分析研究。地缘政治指出某些因素对决定国家政策的重要性,诸如在获得国家利益,控制海上交通线,据有战略要地等。
从战国七雄的版图中,可以看出魏国处四战之地。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它的优势,可以四面扩张,当然扩张的条件得是富国强兵。
同时也存在着劣势,四面临敌防御困难,如果再加上弱势的话,将时刻面临被其他国家灭国的危险。
魏文侯意识到魏国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劣势,所以任用李悝改革政治经济,任用吴起改革军事。
一、富国强兵是地缘政治关系中的第一要义
1、任用李悝改革政治经济
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的政治思想。李悝将无功食禄者称为淫民,这一观点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挑战,开创了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
削弱世袭制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权,只有衣食租税;官吏制度被改善,政治生态良好。就连秦国欲伐魏国,都有人劝阻秦王说:
“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2、任用吴起军事改革
魏文侯采用吴起的武卒制,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北灭中山国,西取秦国西河之地等,对魏国的强盛发挥了巨大作用。
吴起的改革理论:
第一,淘汰冗官,罢无能。第二,整顿吏治。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损不急之枝官。
吴起主张建立一支士气旺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而又勇敢善战的新型军队。他认为兵不在众而在精,精兵三千,则“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意思是说要组建一支精兵,被围困时可以突围,攻城时亦可破城。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
“戒教为先”,“以治为盛”。
也就是说要狠抓教育、训练、纪律、组织这四个环节。
吴起的庆功宴也与众不同,他把酒宴分三排。第一排位,为立有显赫军功的将士们,餐具精致,食物上品。第二排位次之。第三排位就属于大排档型。
更有意思的是,还把将士们的家属也请来参加庆功宴,让将士们的家属亲眼目睹自己亲人的荣耀。以此来刺激将士们的荣誉感。
二、正确处理邻国关系
由于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所以怎样处理好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战国初期,在三家分晋的基础上结成政治联盟,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魏国正是依靠与韩赵的联盟,大败齐、秦、楚称霸中原。
三晋联盟破裂,秦齐的崛起,也曾使魏惠王感觉到对魏国霸业将受到挑战。此时的魏惠王仍不失是个有作为的诸侯王,他采取了系列巩固霸业的措施。
1、公元前361年,将国都从安邑迁往大梁,用以改变地缘政治的不利。
因为魏国的领土主要在今山西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北、中部的河内以及大梁一带。东西两部成葫芦形。
安邑处魏国西部,离东方远,两边往来只靠上党一条交通线。安邑又陷于韩赵秦三国的包围之中。为了国家的安全,也为了巩固统治东部地区和控制东方诸侯,魏惠王决定迁都大梁。
2、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开凿运河,修筑黄河长堤等。开放统治者独占专利的山林川泽,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缓和了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
3、对外采取团结韩赵政策,把原来攻占赵国的榆次,阳邑退还给了赵国求和。同年与韩昭侯相会巫沙(今河南荥阳县北)结盟。
因此,魏又曾恢复了往日的威望,率鲁宋卫韩等国君朝见天子。
魏惠王后期的严重失误
虽然魏惠王也想励精图治,也曾重振雄风,奈何后期却犯了严重错误。这也许是王家传至三代,必然有着自以为是,骄横跋扈的特征吧。
一、突然改变外交政策,使魏国陷入危机
魏国重振雄风后,又想起统一三晋的事,这引起了韩赵的愤怒。此时的魏国又好象丧失目标,失去方向毫无目的的四方乱砍乱伐。
时而攻赵,时而击韩,导致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失败。白白耗损国力,而丧失霸主地位。只好向齐屈膝朝见齐威王。
魏国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还是人才流失
富国强兵离不开人才,而魏国则是人才辈出的好地方。随便数数就有李悝、翟璜、乐羊、吴起、孙膑、商鞅、张仪等等,可惜乐羊遭到猜疑,吴起受到排挤奔楚,孙膑被庞涓陷害投齐,商鞅、张仪则直接弃而不用,人才纷纷出走。
上一篇:新生宝宝腹胀,该如何护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