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你怎么看?
秦国,纸上谈兵,之战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长平之战中,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赵括的军队被围困了四十多天,赵军实在是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不得已赵括亲自率军拼杀而突围,最终导致兵败白起。从历史上来看这个战役,当时赵军失败的主要责任不在赵括,而是赵国经过多年对峙战争已经国库空虚、难以支撑战局,不得已将一直固守不出战的廉颇换下,用年轻的赵括率军出战以期希望取得对秦军作战的主动权,从而赢得战争的先机。
不料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便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在赵括率军追击佯装失败的秦军时,被身经百战白起围困,秦昭王还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而赵国在外交上向其他诸侯国请求救援也因其他诸侯国害怕救援赵国而得罪秦国而失败。
再加上秦国的离间之计是赵王以为救援长平守军无望,丧失救援信心,导致赵括率领的赵军在长平困守40多天、多次突围无果,赵括英勇突围被射杀之后,以大败而终。从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来看,赵军失败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古人在没有认真分析战争胜败原因真相的情况下,却将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全推给赵括,让赵括背负千年不白之冤。
通过以上历史事实说明,历史上的赵括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他是一位有勇有谋,有远见卓识的一代名将。因此,通过对赵括的认识告诫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全面分析,以防出现偏颇,出现这种让一代名将赵括背负千年不白之冤的历史悲剧重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始于上党。公元前261年,数十万赵军在廉颇的带领下接管了上党郡,正如公子豹所预料的那样,秦军随即有了反应:秦军在左庶长王龁的率领下向赵军发起了进攻,在大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王龁所率领的秦军从廉颇手中将17座城池悉数夺下。这之后面对秦军的猛烈攻势,廉颇不得不带领赵军一路向南退却,最终在上党以南的长平地区收拢住了队伍,至次年夏天,王龁率领的秦军在巩固了上党郡之后随即杀至长平。至此,长平之战拉开帷幕,其实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和国家的社会资源的动员体系,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社会资源动员体系,反观赵国却做不到这一点,上党郡距离赵国都城邯郸不过180多公里,从咸阳到上党的后勤补给线几倍于这个距离,而且在战争爆发前两年秦国还遭受过灾,可先断粮的却是赵国。之后,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赵括登场,事实上赵括为将,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离谱,和纸上谈兵上说的不一样,赵括并不是战场上的菜鸟,早在赵惠文王的时代,赵括就已经随父赵奢参加了麦丘之战和阏与之战,这两赵赵军都赢了,这在当时的赵国是非常少见的,而在这两战中赵括都是以参谋的身份在赵奢身边参与军事决策,赵奢死后,赵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由此说来,赵括非但不能说缺乏历练,反倒是拥有丰富的与秦军交手的经验。其实无论谁,面对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争,接手的还是一个阵地已经丢了一半且后勤保障困难的残局,这都是一场胜率极小的战争,而且秦军主将后期由武安君白起带替了王龁,赵军却一无所知。平心而论,赵括或许并非是一名出色的将领,但他接手的的其实就是一场必败之战,而从最终结果来看,他并未帅部投降,而是选择战死在沙场之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赵奢判断很准
二,无历史上用兵大家为他翻过案,说明他不值得翻
三,他率军出击,招招被制,军事才能哪优秀了?
四,有人用白起评价,但韩信也讲过白起言过其实就提过这点:围而留缺,随后掩杀。我想这样好处就是:减少自身兵力损失(韩信最喜欢做的事),同时追杀又不需担杀降之名!
现在各种为赵括翻案,无非两点:一是白起之言(这个我已通过韩信之言反驳),二是国力比(这个任何起义者当时力量都不如统治者,为啥有人能赢,有人会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历史记载来看,赵括确实是只会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出了许多名将,如廉颇,蔺相如,李牧,赵奢等。其中,赵奢便是赵括的父亲。
赵奢有一句名言\"两军相逢,勇者胜\"。他曾率领赵军,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被赐号为马服君。
赵孝成王三年,秦军攻赵国,两军相距于长平(山西高平西北)。时赵奢已死。廉颇为将。小败两次以后,廉颇深沟高垒,坚守不战,连续三年。秦军无可奈何,便用重金收买赵王身边的人,施用反间计,说,秦军不怕廉颇,单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此时也怨廉颇总不出战,便以赵括为将,取代了廉颇。
当时正在生病的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按名声来使用赵括,犹胶柱鼓瑟,也就是把琴弦粘住了而弹琴。赵括只会读他爸爸的书,不知道随机应变。不能让他将军。\"赵王不听,终用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时候就读兵书,论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赵国无人是他的对手。和他父亲论兵法,他父亲也说不过他。但赵奢并不赞成他。赵母问原因。赵奢说:\"战争是残酷的,而赵括却说得却很轻松。将来赵括不带兵则已,如果带兵,必吃败仗。可能毁了赵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