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你怎么看?
秦国,纸上谈兵,之战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你怎么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的名声其实毁在了长平之战,我简单列举几个赵括的所为和评价,来总结一下。
1、赵括此人从小熟读兵法,常常把他爹赵奢辩论的无话可说,这也就催生了他比较骄傲,所以马服君便说他好夸谈,脱离实际,并非真正的兵法。
2、李牧镇守边塞抵御匈奴便是由赵括举荐的,说明此人绝非庸才。
3、赵军被断绝粮道后,赵括带人发起了数次冲击,白起形容:此子不死,必成秦国大患。
4、国力对比,长平之战前秦赵对峙三年,廉颇采用的守,但是为什么赵王急于换帅,因为赵国国力撑不住廉颇了,所以即使不管帅,也难逃失败。
5、损失对比,按照记载,赵国50万赵括死后投降20万,被活埋。秦国60损失一半。损失对比上并无多大差别,说明赵括其人能力肯定是有,而且他很得军心,士兵听说他要来欢呼雀跃。
6、赵括第一次上战场对阵的便是白起,其实是他的很不幸。
7、他被钉在耻辱柱上其实更多的是用来警示后人,莫要夸夸其谈骄傲自满,多跟长辈学习,积累经验,脚踏实地,切不可好高骛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背上“纸上谈兵”的骂名,成为人们形容只知道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可谓是遗臭万年了。
这对赵括来说,是一个悲剧。
赵括的悲剧在于他缺乏实战,刚出场就是肩负赵国国运的关键之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对兵书的熟悉程度绝对是一流的,但是也带有书生好说大话的缺点,认为自己没有对手。如果他有机会慢慢在战场上历练,则可以磨合他书上读来的理论,也改掉轻视对手的毛病。
但是他没有从军经历,一出场就是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事关两国国运。对于赵国来说,击败秦国,赵国将成为第一强国,威震列国。
结果自然是悲剧了,他只有兵法理论,缺乏实战经验,最终战败身死。
赵括的悲剧还在于他的第一战对手就是名震天下的白起。
没有实战经验就上战场,肩负赵国命运,已经够悲催的。更悲催的是他遇到的对手是武安君白起。
白起号称秦国战神,一生征战无数,用兵如神。和赵括不同,白起的军事素养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打出来的,他不会死守兵法理论,而善于变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这正是赵括也欠缺的。
遇上了战国第一名将,对赵括来说是悲剧。
赵括的悲剧还在于他是赵国当时不得不作的选择。
说他是最佳选择并不是说他是最佳统帅的人选,而是他的主张是当时赵国唯一的选择。
长平之战时持久战,之前赵军主帅是廉颇,廉颇善于坚守,他和秦军在前线相持对垒两年之久,使得秦国焦躁不已。
但是赵军坚守不出,消耗了秦国,也消耗了自己。
最终赵国的综合实力还是差秦国一点,赵国自己率先坐不住了。
就这样,在加上秦国间谍的有意宣传,赵孝成王决定换掉主张按兵不动的廉颇,而是换上了主张主动出击的赵括。
是坚守还是主动出击,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军事主张,赵国最终选择第二种,背后是国力的无奈。
这一点,赵括有替赵国背锅的意思。
赵括需要的是战争的历练,假期时日,他虽不能说是绝世名将,但也应该是可造之材。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时间,而是让他在第一战就面对白起,承担赵国国运。
结果对他来说只能是悲剧,成为人们的谈资笑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话题已经是回答很多遍了,赵括只是长平之战的替罪羊,试问遇到杀神白起当时谁能百分百说一定能赢,廉颇不行其他更不行,而且赵括也有自知之明,说过只要白起不来,他有信心打败秦军,而赵括代将后,秦国也确实偷偷换了白起,而且通知军中谁要泄露白起为将军法从事,说明什么,说明秦国也没小看纸上谈兵的赵括,要知道廉颇之前守了三年,还没遇到白起呢,仅仅是后来的白起副手王纥,也只能守,至于为什么换将就败,那是因为赵括主动出击决战,但是不决战不行啊,赵国打了三年拖不起了,而廉颇仗着资历老,就是死守,不断问赵王要兵要粮,赵王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所以就算不换赵括,赵国也要被拖死,只是时间稍微长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悟空邀请。
赵括留下了一个与自己的名字永远连在一起的著名成语:纸上谈兵。
但是,如果公正客观地评价赵括,可能不是简单的一句“纸上谈兵”就完了。
应该说,赵括有名将之资,但历史却没有给他逐步锻炼成长的机会。
我们从事后评价的角度,赵王以赵括替换廉颇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当时的时局来判断,赵王的决策实属无奈之举,也不无以赵括求奇迹的幻想。一是当时的赵国国力(特别是缺粮)已经无力支撑长时间的防御战、持久战,只能谋求主动作战,争取胜利;二是向秦国求和而不得,向其他国家求助而不得;三是赵括“纸上谈兵”之策符合赵王的求战思路,赵括属于唯一既可得赵王信任又敢于求战的人。
长平之战中,赵括既有振作求战的一面,也有急躁失误的一面。但是,赵国于长平之战的失败,简单地归罪于赵括是不公平、不客观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